又是一年春节到,家家户户都筹备着如何过新年。然而近年来,每到春节将至,人们总是忍不住感叹:如今的的年味越来越淡。人们不禁思考,究竟是谁“偷”走了年味。以下是我的分析: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不断地提高,物质愈加的丰富了,缺吃少穿的状况的到了改变。从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的原因,人们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购买平时想吃,又吃不到的东西,置办新衣服。而如今,吃好吃的,买新衣服,是人们随性而为的事,并不用等到过年。平时吃的菜都花样之多,与过年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值也大大下降。
城市禁止放鞭炮大大减少年味。鞭炮在中国年中一直起着渲染年味的重要作用。上自大人,下至孩童都会在新年里放烟花放个够。如今,由于环境污染的严重,不少大城市为了保护环境,纷纷出台政策,禁止燃放烟花,使人们过年的热情大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消亡,使得农耕文化的衍生物年以及年文化的逐渐淡化和消失。年的由来和传说,人们在熟悉不过了,古人出于敬畏自然和对来年的收获的期盼,于是有了“吓走”年这种怪物的一系列习俗。如今,传统农耕活动的消失导致人们缺乏对年俗活动的热情,和对年文化的敬畏。因此,那些本用来调节过年气氛的年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同时使人们倍感年味的消失。即使如此,过年长辈给孩子们发红包的习俗算是继承下来了,但是随着微信支付宝QQ红包的兴起,人们渐渐的改变了用红纸包红包的传统,直接使用转账以及电子红包代替传统红包。然而,红包方式的变化,也使得给压岁红包的初衷失去了原本的寓意。
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手机网络的间接性的改变了加强了人们的联系的同时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拉大了人们的交流距离。过去,人们总是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烤着火,面对面的高高兴兴的聊天,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计划下一年工作。而如今,人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却各自捧着一个手机,自顾自的玩,忙着抢红包也不愿意一家人聊聊天。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人都忙着赚钱,即使是春节期间,也没闲下来,放弃了回乡探亲的机会,留下在家乡的留守儿童和年迈的父母。即使许多人都选择回家过年,但是短暂的假期过后,有冲冲忙忙的赶回城市,让原本年味浓厚的农村也叙述变得冷清。大多数的80 90后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成本过高,而回乡过年,各种人情往来无疑会加大生活成本,不仅如此,三姑六婆的盘问,家里的催婚催生也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无力招架,让他们更加近乡情怯。
如今人们的利益关系更加明显,过去拜年送年礼的习俗也也变了味,原本送年礼,代表的是祝福和情感,如今,却变成了利益的交换,我若大大方方的送你,你却不回应相应的礼品,就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今,怎么送礼,送什么礼已经让人伤透了脑筋。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年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年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因此西方节日文化的传入,对过惯了传统节日的中国人来说,西方节日的新鲜,独特无疑更能刺激中国人的眼球。因此,在西方文化节日的冲击下,过新年的趣味,显得寡淡了许多。
各种年货的轻易可购买性,也使得年味大减。过年赶大集变成逛超市,庙会文化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由于年货的可购性,凡是都不必其力亲为,虽说省去了大量的时间,不用自己包饺子,蒸馒头,但是,人们却忽视了以前的年味,就是在凡事亲自动手忙碌的过程中得来的。
以上就是我对年味消失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