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7.86本,韩国11本,日本44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68本。
中国人阅读量低一直以来都是世人皆知的事。原因何在?众说纷纭。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首先,国人阅读量低与中国的应试教育绝对脱不了干系。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书存在一种误解,即:教科书就是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科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只是实施教育的材料。正是由于这种误解,和多年来并不愉快应试教育经历,导致绝大多数的国人在毕业多年后仍谈“书”色变,更加提不起读书的兴趣。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都在强调读书论点,计时治学。学生读书受摇铃上下课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读书如同走马观花,最终一无所获。学校总是假设学生不爱学,不爱看书,于是教员们强制性的将知识注射,灌输进学生的脑海,这种被动而又痛苦的学习方式,逐渐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渴望。一旦脱离了学校监督,老师灌输,人们又怎会积极阅读呢?
第二,国人忽略了读书的真正意义。黄山谷曾经就阅读的意义谈到:人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而佛兰西也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换句话说,读书的意义就在于陶冶情操,提升人的气质,获得新知不至于孤陋寡闻。而如今,国人阅读量低下的背后暗藏着国人读书的功利性过重的问题。阅读本来就是一种逻辑性的培养,如果一书在手,心里算计着能及格否?如何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个好的饭碗,那么这样阅读又有何意义呢?因为思考和学习的回报率和回报速度太低,想必也是国人阅读量低的原因之一。而在心理学上一种被称为“幸存者偏见”的心理也在国人阅读量低的问题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常会将读书与收获金钱的多少相关联。近年来清华北大名牌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的类似报道,以及没读几本书的人照样当老板开豪车的见闻让一部分国民越发坚信“读书无用”论,人们往往看到少数人的成功,却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失败。
第三,国人没有找到阅读的正真打开方式。换句话说,国人不懂如何阅读。林语堂曾提到真正的的读书方法便是“兴味随读”。读者喜欢什么书便读什么书,因为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之事。很多人读书往往听闻那本书是名著,哪本书大卖,为了不落后于人,即使发现那本书不适合自己,也硬着头皮读下去;亦或是万分读不懂也读他个七八遍。读过之后,如作噩梦,几番过后,阅读的热情能不减退?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有些书,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见解未到,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第五,各种电子产品,娱乐游戏对国民阅读量低下的贡献也“功不可没”。部分国民沉浸在游戏和娱乐的世界里,高亢的兴奋逐渐消磨了人们阅读的耐心,画面的新奇也吞噬人们在书籍里探索的兴趣。还有信息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快餐阅读,让阅读更加的碎片化,各种微信公众号的鸡汤式的推文,渐渐麻痹了人们,造成了民众们拾人牙慧渐成习惯的弊病,让国人一步步远离经典好书,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好书更是难上加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