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久闻王阳明先生的大名,也看过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阳明先生近乎传奇一样的描写,已经非常非常佩服,最近又系统地看了阳明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他所创立的心学思想,愈加钦佩圣人的伟大。
此前我对心学多有误解,以为心学就是唯心主义,也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知行合一”的要义……经过此一番学习,才发觉以前完全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我依然还没有全面了解心学,但是对于其中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做记录如下:
1,知行合一
我先前的理解是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做到之后,还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和规律等。
这其实并不是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并没有体会到阳明先生所讲的知行一体性以及并没有正确理解知的含义。
在阳明以前,先贤们虽然也讨论知和行的关系,但依然是将知和行分开来看的,视其为两个部分。比如《尚书》中说“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以及理学大家朱熹认为的“真知即能行”等。
而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是指“真知即是行”,二者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行,也就没有知。没有知,也就没有行。
同样,在阳明以前,先贤对儒家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也是分阶段来看各个部分,认为是有顺序先后发生的,而按照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观点来看,则以上各个部分是同时发生的。
阳明先生所明确提的知行合一观点,是对知行概念的重新定义,强调了知行的不可分割。
此外,阳明先生所讲的“知”不只是指知识,而是指良知,知行合一不仅是说“要知到并做到”,更重要的还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良知的指引。这也就引到了阳明先生最常讲的“良知学说”。
2,良知学说
良知是人的本心,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是永远存在的,永远有意识的,永远能够知善知恶,知是知非。
良知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定盘针,它可以为我们指导方向,我们听从这个方向就不会迷失。
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大叫“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在于内心。”
做圣人不是说在别处有一个楷模,我们都去参照学习,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具备做圣人的品质,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按照我们的良知去行动就可以。
良知学说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良知的自我开显,即唤醒良知,往往需要通过反思来达到。反思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拿到我们内心面前进行关照和内省。第二方面是良知的外向扩展,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3,恶如何产生?
人的心是形而上的,这里的心,不是指那由一团血肉构成的心脏,而是指能使人视听言动的精神和意识。在心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形而下的物质的躯体,物质的躯体需要物质来滋养,所以,人也有种本能去获得外在的物质。我们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没有想起良知,良知就会被遮蔽。人们关于物质的欲望,本身无所谓对错,但是对于物质欲望的扩张超越了某个限度以后会向恶的方向转化,进而产生恶。
4,心外无物,无心外之物。
这一般会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来批判。批判者本身可能也没有正确理解心外无物的概念。
《传习录》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山谷观花”的例子,一朵鲜花开在山谷里,没被人看到时,处在人的心外,那花存在不存在呢?阳明的回答是“你未看到此花时,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花与你的心同时显现出来,从这点来看,花和你的心是相关的,花不在你的心外,所以说心外无物。”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回答,阳明说,花和人没有关联时处在“寂”的状态,和人产生联系的瞬间由“寂”进入“显”的状态。所以,阳明非但没有否认花的客观存在性,并且还指出了客观存在的两个状态,仅从这点来说,阳明的思想还要比后世的很多哲学家高明很多。
另外,阳明心学中所说的“物”是指“事”,事是介入了主体活动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王阳明所指的“物”是不能脱离“心”的,所以无心外之物。
5,四句教的理解
四句教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后人对这四句话有不同的理解,据传阳明当时也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讲解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我采取的理解如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是为至善,心之体即是本心,本心处在一个未发之中的状态。此时是无法下判断它是善是恶的。本心是绝对的价值之源,是判断的原点。
就像一粒还没有萌动的种子,既没有根也没有叶。也想一个空置的天平,处在平衡的位置,也正因处在这个位置,在发生变化后,才可能会向某一边偏移。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之动,而心之动,一定要有境,即情境,从而进入到经验世界。良知往经验世界转换时,会出现落于善或落于恶的问题。故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自知、自明。良知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并且能够知善知恶,所以阳明先生才会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当良知做出了善恶是非的判断之后,听从良知的召唤,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的过程。即为善去恶是格物。
6,其它
那么,除以上所谈,阳明心学对于我们现实的人生还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心外无物,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颗足够大的心,通过我们的实践,尽可能的去扩展我们的心灵世界,使一切万物都能够到到我们的心灵世界,达到“仁者以天下之心为心”的境界,并且“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阳明先生在临终前,对弟子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说明了心灵光明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努力达到这种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的状态。
因为我们的心灵世界越是光明,我们的生活世界也越是光明。我们的心灵世界越是阔大,我们的生活世界也越是阔大。世界是我们实践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