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不看这本绘本,我差点忘记,我们也曾是一个会“走神”的小豆豆
时间:4月14日,星期三,小雨
书名:《我走神了》
作者:(法)凯瑟琳 格里夫 (法)弗雷德里克 伯特兰/绘
时长:30分钟
备注:共读绘本第41天,第27本书
小女孩在餐桌前吃饭,妈妈在旁边熨衣服。可是吃着吃着饭,小姑娘飞到了天上,方方的桌子奶牛在低头吃草……
小姑娘从这个枝桠跳到那边的云朵上,玩得好不开心,直到棕色的大树妈妈张开双臂催促孩子“别走神了”,才把小姑娘叫"醒"。
我对小时候“走神”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自己,而是教室里坐在我左前方和右前方的男同学。他们上课的时候,脑袋时常偏向外面敞开的玻璃窗户。
也许他是在观察教室旁杉树上暑假期间无缘生出的黑毛虫,在农药的大面积喷撒下有没有幸存者;
也许他是在望不远处操场上的篮球架,遐想一会儿下课铃想我要怎么打比赛;
也许是弯弯绕的代数、幂与平方根,远不如花坛边那只飞来飞去的白蝴蝶有吸引力……
总之,那会儿老师得叫喊几次,或是“飞”过去一只粉笔,才让他们重回课堂。
眨眼就到了小时候最期盼的大人的年纪,才强烈体会到走神的“魅力”。
上着班写东西的时候,会冒出五一假期怎么安排的念头;
躺床上闭眼睡觉时,脑海里飘出明日重新开始的万千计划;
说好的回复几个工作微信消息,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刷视频;
就算是练习冥想时,思绪也是在这里在那里,一会儿吃啥早餐或者还没解决的那个问题上……
为什么成年人的“走神”频率也如此高?
神经系统学家研究得出,因为压力。压力状态下我们可能会更频繁、更严重的走神。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更好了,但是生存压力更大了,忙完工作指标又忙晋升,白天为“面包”打拼,晚上回家为孩子操心。为了不被时代抛弃,还得充电学习,进修学历和相关技能。
走神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但我们没必要为它而过分焦虑。
在《认知迭代》这本书中,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
“走神”其实是一件好事儿,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关闭“走神”的模式,而是在“走神”模式和“专注”模式之间来回切换。
意识到自己在走神,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思绪飘到哪,这是我们掌控自己大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允许“走神”模式存在,接着把“专注”模式锻炼成我们的默认模式。
如何练习专注?
卡罗琳·威廉姆斯说,要想获得专注,我们需要找到我们所喜爱的事情,让它保证一定的难度,并促使我们集中精力,但又不至于太难,因为我们需要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没必要对“走神”如临大敌,利用好它,一样可以帮助到我们。
写在最后
为什么大篇幅的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解读“走神”?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目前的走神频率也很高,而且专注度是不够的。
作为孩子的妈妈,自己做到了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样啊。
思维就像是时间旅行大师,尤其在小小孩的眼里,可以随时随地满世界“旅行”。
享誉世界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小豆豆打小是个与众不同的小孩,她不好好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热衷在教室窗边看过路的巡演艺人,还招呼全班同学去看……
当遭遇“没办法”的学校退学时,小豆豆的妈妈也只是微笑着说“我们去下一个学校看看。”
后来有幸遇到了巴学园,以及改变了她一生的老师,小豆豆最终成为日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及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位亲善大使。
每一个看上去严肃正经的大人小时候都曾有发呆、大脑不在线的时候;
每一个走神、晕乎乎的孩子的明天,有可能是闪闪发光的“小豆豆”。
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幸运能成为巴学园的学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一位妈妈都可以做“小豆豆”的妈妈。
共勉。
关注@东梨梨育儿说,一年做好一件事。2021年,四岁职场宝妈分享和女儿共读200本绘本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