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笔
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是一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品,几乎每个人都用过它。它的右半部是一只手,手中的细杆是什么呢?这个字是“笔”。
甲骨文中就有这个字,证明商朝就已经存在用竹竿和兽毛制作的笔了。小篆的“笔”在末端多加一横,同时增加了“竹”头表示材质。隶书则把下面的笔头平直化,从而失去了最初的象形特征。北齐时期,上“竹”下“毛”的简体字就已经出现。
即使在如今,生产一支毛笔也需要至少几十道工序,笔头多用牛、羊、黄鼠狼等动物的毛发。
选毛,全凭眼力和指尖的通力合作,不容丝毫马虎。选好的毛发平直顺滑,必须从长到短紧密排列,剔除存在瑕疵的毛,因为哪怕只有一根,都会影响笔锋的挥洒。
这还不够,超过24小时的“汗蒸”“桑拿”、摊凉,使得毛发内多余的油脂都被析出,这样的笔头才有资格捆扎装杆。
在一些特别富足的朝代,毛笔甚至发展出了奢侈品的倾向,笔杆材质千变万化,黄金、玉石、翡翠……
所以,千万不要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啊。
自从毛笔出现以来,中国人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文化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墨、砚、竹简,都一一应运而生。
当人类文明进入科学时代,有好事者开始分析书法艺术的力学原理。经过分拆人们发现,写一手好字需要适当的弹力、摩擦力、重力、表面张力同时配合,这还没完,还要加上墨汁的流体力学,掌控一种黏滞力,当所有的力圆柔于一,恰到好处,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笔走如龙的效果。
饱蘸浓墨,柔软自如的笔尖,随着手腕的发力不同,留下或写意、或工整、或饱满、或干枯、或灵动、或沉郁的笔触。随着毛笔的诞生,书法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
从古至今的无数文人几乎集体沉迷于这项看似简单却饱含情感的艺术中。同样的诗文典籍被每一代的书法家反复抄写,后人不断与前人通过书法隔空对话,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旨趣。在五彩墨迹的点染中,中国的古人更是开创了独特的美术流派,留下了一长串流传千古的画卷。
今天,笔已经不再特指毛笔,同样可以指代各个时代的书写工具。由书写工具的本义引申,笔既可以代表笔画的数量,又可以代表书写留下的笔迹。
可以说,有了“笔”,璀璨的中华文明才能被记录下来,这才是大手笔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