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kq,高一女生,经过以前求助者的介绍,2017年4月18日前来迟雅心理咨询公司求助。
一、求助者的一般情况
母亲叙述:在家人眼中,女孩开朗阳光,努力向上,独立生活能力特别强,在初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办理所有手续出国旅行,从来都不让人为她操心。最近的变化是学习成绩下降,脾气暴躁,易怒。实际上即使是这样家人也没认为有什么大问题,之所以前来咨询是因为母亲看到了这个女生同班同学的家长,这个同学在班级当中特别优秀,每次考试班级第一,学年在前五名,所以求助者的母亲对她印象很深,这次碰到同学的家长就虚心求教,问人家的女儿是怎么培养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性格开朗大方,那么优秀。对方回答是也有坎坷,初中的时候差点就不上学了,整天吵吵不爱念书,后来是到迟雅心理咨询公司做了心理治疗,经过心理调整才有的现在的状态。听到这个情况,求助者的母亲才决定带着女儿来公司试试。
自我介绍:母亲介绍的情况都认同,学习成绩下降她自己也很着急,但是就是精力不能集中,听课状态很差,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面具性人格倾向;青春期叛逆;恐惧;初步诊断为中度抑郁。
三、心理分析与治疗假设
求助者面临的问题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听课溜号,成绩下降,但是找不到明显的原因;而且女生看外表阳光开朗,健康向上,有事情很好沟通,声音洪亮,没有逃避退缩的迹象,也不像是有问题的样子。不过既然问题出现了,那么就一定是有原因的,需要求助者仔细回忆问题出现的时间,联想当时的状态,从而挖掘出造成成绩下滑的原因。这个根源可能在学校、家庭和自己等几个方面。
假设通过沙盘游戏让她进入安全的受保护的心理空间,展示她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沙盘治疗师会通过她的内心投射发现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根源,这样求助者的问题就解决了。
四、治疗目标
短期目标:挖掘原因,调整情绪,改变状态,提高学习成绩
长期目标:改变认知,塑造理想人格
五、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
以沙盘治疗法为主线,安排一组沙盘共12次,每周一次,三个月完成。另外配合有行为认知疗法。
六、心理调适过程
1、第一次沙盘:《自由》
画面:在沙盘中间有一个高耸的岛屿,四面环水,岛上种满树木,绿意葱葱。岛子外面一个女孩隔水看着岛上的风景,在女孩周围一片荒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整个沙盘用具很少,画面简单。
分析:求助者内心深处孤独和无助感非常强烈,渴望自由,但是追求自由的路上障碍重重,始终进入不了自由的空间。
治疗师观察到她很希望到岛上去,求证后得到肯定的回答,她说真想去到岛上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自己去不了,如果有人帮她就好了。
求助者在摆放沙具时先将沙子整理的整整齐齐,画面是按照比例进行的空间分割,反复多次摆放才感到满意,反映她追求完美的特征,属于强迫,也投射出她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甚大。
这个沙盘透露的信息是她渴望自由独立的心态。

求助者来到公司的第一天给人的印象是独立和强大的外表,现在沙盘表现的内心却是脆弱和恐惧的,反差巨大,说明她的强大和独立都是故意表现出来的。
治疗师通过这个沙盘发现她有自杀倾向。
沟通:求助者非常孤独,沙盘治疗打开了她与治疗师沟通的渠道,主动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在她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拿到抚养权,但是母亲的工作在外地,没有时间照顾她,她是由老爷和姥姥带大的。两位老人文化素养高,对她不打不骂,就是经常对她讲些大道理;母亲也是一样,看到自己让她不满意的地方,也是讲来讲去。求助者说自己其实什么道理都明白,遇到问题大人只要告诉自己怎么做就行了,不需要总是讲道理给她听,所以她对于身边讲大道理的人特别反感。
上高中之后,发现学校里的老师有的就爱讲大道理,特别不爱听这个老师讲课。
她从初中开始就独立自主地学习、生活和出国游历,一切事情都由她自己处理,面对外界的所有问题她都可以应对,别人都夸她很优秀,生活能力强,独立性强,那是因为她已经离开老人的照顾单独生活,母亲又不在身边,她不得不独自面对很多事情,是现实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回到家里后,所有的灯必须都打开,睡觉时灯也得都亮着,不然她会害怕。即使是灯都开着,但是家里面像死一般的寂静还是让她有时不由自主地哭出来,经常联想到死亡。
初次沙盘主要是建立沙盘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心理链接,所以治疗师没有更多的给与指导,更注重的是对求助者进行观察,加深了解,通过求助者的自述来印证自己从沙盘中得到的判断。
进行了两次的沙盘治疗,求助者的状态有了明显好转。这时治疗师与求助者互相信任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可以无障碍沟通,对她的问题进行纠正。先是揭开第一次沙盘发现的自杀倾向这个问题,她说的确有时候自己真想一死了之,那样就不会这样累了,活着太累了。在初中时有一次被母亲批评了,当时她就想从楼上跳下去。接着又问她在学校不爱听老师讲课,那个老师只是她自己烦还是班级的同学都烦,她说别的同学都说那个老师不错的。治疗师指出求助者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第一、出现问题时,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式,想要一死了之,死不会使问题得到解决,正确的方式是主动进行有效的沟通,找到合适的办法。
第二、解决问题时心态不对,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在学校不爱听老师讲课就是例子。
第三、她看似独立自主,其实没有责任心,缺乏责任感,对于有些问题不敢承担后果。
上面的因素导致求助者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原因就是她一错再错,没有意识到是自身的问题。现在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真正面对自己的不足,不再从外部找原因,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女生反映实际上她独立生活后家里人对她已经很不了解了,每天她在干什么,她是什么状态,家人都不知道,母亲经常误解她,她感到很委屈。
治疗师建议女生与母亲加强沟通,多让母亲了解自己,自己受到委屈的时候,争取让母亲理解;如果真是自己有了错误,也要勇敢承认,承担自己的责任;分清楚是由于自己逃避责任才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或者是由于外界的压力过大导致她不能承受而使问题变得严重,还是她对事情本身有错误的理解导致事情的发展出现偏差,将情况弄明白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着手解决。如果问题真的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她可以求助,方法总比问题要多,一定要坚定这个信念。
经过调整,女生的心态发生很大变化,状态越来越好。

2、第五次沙盘:《死亡之海》
画面:沙盘上满是蜈蚣、蝎子等毒物,毒虫边摆放一口棺材,在沙盘一角躺着30多具尸体,两辆警车停在一边,警车边有块石碑,画面充满死亡气息。
女生描述:这些尸体是一步一步被每个动物给毒死的,沙盘中所有的人最后都要死,不会有人活下来。
沟通:治疗师和求助者已经互相充分信任,所以直接问女生最近在做什么,告诉她从沙盘看她已经接近死亡了。求助者毫不隐瞒,说自己最近在玩一个游戏,叫做“蓝鲸游戏”,还问治疗师知不知道这个游戏。治疗师恰好了解这个游戏,清楚这个游戏的危险性,为了让女生远离它,就详细向女生介绍了这个游戏。
蓝鲸游戏是一名俄罗斯青年发明的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吸引青少年参加,利用10到19岁之间的青少年的好奇心,采用心理诱导的方式,一步一步摧毁参加者的生存意志,最后走向自杀。参加者需要提供自己的真实情况,一旦开始游戏就要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如果中途退出会受到各种威胁,比如说公开你的个人信息或者对家人不利等等,以此来控制游戏参加者最后完成任务,走向死亡。一般父母离异、与家人很少沟通、朋友少孤独感强烈、基本通过上网打发时间的人很容易进入游戏。这个游戏通关需要完成50个任务,每天4点20起床,听催眠音乐,看恐怖片,与蓝鲸交谈,然后是完成当天的任务,像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在自己身上用刀划出血印等都是不同的任务,完成后还要拍成视频上传,接受控制者的监督。游戏控制者通过清醒催眠一步一步让参与者自我伤害,达到对伤害麻木的地步,失去生活信心,最后下达自杀指令,所有一直参与游戏到最后完成终极任务的人,没有一个能活下来。自杀者的聊天记录和最后时刻被拍下来传到网上,满足特殊人群的交易需求。对于本身就具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参加游戏就是为自杀备好了一把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俄罗斯、英国、墨西哥还有中国已经有人死亡,俄罗斯死亡人数最多。
求助者听了介绍,认识到这款游戏的危险性,感到很害怕,说自己已经参与两周,开始做任务了,能退出来么。治疗师说完全可以退出,如果有人阻止她退出游戏,甚至威胁她,可以帮助她解决。女生接受建议,特别坚决地停止了游戏,避免危险了的发生。
治疗师又向她建议,面对现实,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业余生活方式。因为她的母亲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回到家乡来陪伴她,她独自一人生活的状态要持续下去,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所以建议她每天完成作业之后,不再采用上网或者单纯看书的方式来度过业余时间,应该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坚持进行,既能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也能让身体健康起来,身体健康会提供更多的心理能量,身心同调,治疗效果会更好。
一组沙盘治疗之后,求助者调整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找到了心理归属和存在感,心理能量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现在,女生快要进入高三年级了,表里如一,和谐开朗,独立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