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认真码字可能都要追溯到半年前了,最近的习作有些糊弄的意思,虽然可以坚持周更,但是大部分是听讲座的笔记或者是去哪玩的流水账,周更的Flag就像枷锁,像任务一样,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作业,让当初立flag的初衷”输出倒逼输入”有些变了味道。今天难得可以静下心来安静的想敲点东西,当然可能最后还是敲出来一些流水账一样的碎碎念,就是想单纯的记录一下最近的想法。
最近突然闲了下来,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刚开始Flag也是立的好好的,结果到了执行,脑子里那个勤奋的小人已经被懒惰的小人打死了。之前记得在哪儿看过一句话说“你想象猪一样懒,但是无法像猪一样懒得心安理得”,仿佛说的就是现在的我,日复一日的虚度,每晚睡之前却空虚的不行,告诉自己,今天是最后一天这样放纵自己,然后早晨又开始走原路。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是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演员的演技很在线,但是剧情跟情节其实很俗套,就是在讲两个北漂男女最后分开的故事。作为刘若英的银屏初导,并不惊艳反倒是有点觉得陈词滥调跟无病呻吟,仿佛就是电影版的《后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对于曾经的才女有点失望,可能只有有相同故事情节的人才能产生共鸣吧。
不过也不能说最近完全是“失败”的。最近戒掉了“朋友圈”跟刷微博的“奶头乐”,对于刷微博热点,现在越来越觉得,有些无意义的热点,吃瓜的时候一时爽,可是吃完了之后除了浪费注意力,丝毫不能给你带来任何东西。戒掉“奶头乐”一方面可以让自己不要过度的沉迷于碎片化的时间中(这个对我尤为重要,最近这两年时间已经习惯性的被碎片化,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越来越低,这方面确实应该改进),另一方面,突然也意识到了引起共鸣没有那么重要,其实错过朋友圈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而且现在的朋友圈除了软文、广告,就是发布者“包装”过的人设,真正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做一个点赞狂魔除了刷存在感,感觉对于拉近距离并没有那么重要,你应该真正意识到,跟你关系的远近,不是点赞一个朋友圈,或者一条不落的留言他的朋友圈能达到的。更多时候其实不要太过于去考虑你在别人心里是怎么的存在的,其实你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当然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被这些替代,也会被那些替代,戒掉了微博热门跟朋友圈,可能还会有知乎、订阅号,消耗你注意力的方式千千万,只有不断的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不要过度沉迷即是好的事情。断掉朋友圈跟微博的这些日子,每天坚持写了一些只有自己可以看到的短信息,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想法随着公共表达空间的萎缩而萎缩。有一天望着窗外蓝蓝的天,仿佛回到了12年在大工复习考研的那个秋天, 单纯而美好而又有些许的寂寞,这种风评浪静的闲暇也许若干年之后也会让我回味,就像回味曾经12年的那个秋天,不需要太在乎社交媒体和与周围人交往的察言观色,也许有天再会来感慨,脱离网络社会这一年我的改变,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