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记住字体加黑部分,并谈谈您的理解。
总起来说,抑郁症可以分为三大类:
1. 内源性抑郁症:包括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以及与精神分裂症相联系的抑郁症。
2. 体因性抑郁症:各种身体和神经疾病所致,也包括药物和各种有害物质所致者。
3. 心因性和反应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照例一生只发作一次。如果发作两次或多次,应该视为偏离常态的人格反应,或者根本就是内源性抑郁症。
抑郁症分三种,内源性、体因性和心因性,为什么区分的这么详细,区分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体的,要想认识它,必须用区分的眼光一步步描述,把所有描述的整合起来,才是事物本体。
比如,我说一块平板,四根长条支撑着,可以把饭菜放在上面,您可能想到了这是桌子。桌子是我们交流时的一个概念,虽然我们说着同样的话,也互相以为对方能懂自己,但实际上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家的梧桐木桌子,您想到的可能是祖传下来的八仙桌。再描述详细些,才能区分到底是我家的梧桐木桌子还是您家的八仙桌,而梧桐木桌子或者八仙桌才是我们要表达的主体。
关于抑郁症,好像是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围,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不大。为什么心理咨询师要学习相关知识呢?主要是为了辨别。如果不知道面对的来访者是否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就开始工作的话,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判断一个好妈妈的标准,与其说是知道为孩子做什么,倒不如说她知道应该不对孩子说什么和做什么。同理,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知道能做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知道哪些不能做。能做与不能做的界限在哪里,那就需要一颗智慧的心来做辨别。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Niebuhr曾经写下祷文: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
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予我智慧,
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学习是为了增长智慧,不是增长知识。知识是科学,可以复制;但智慧是艺术和人文,没法通过传授获得,需要自己慢慢体悟。
经常有人跟我说这样的话:“你们都是面对一些心情很不好的人,这对你可没有好处,要远离!”对这样的人,我都是报之以微笑,毕竟人家是为了我好。
其实我想说的话是,“您是看到了人的病,而我是看到了病的人。”只盯着病,就把人给忽略了。在医院里被喊**号,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舒服的,人被一个冷冰冰的号码替代了。
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有感触。中午在庆丰包子吃饭,配菜员喊了三遍252号拿饭,没人应。当她说谁要了猪肉大葱包子时,才有人急匆匆从座位上站起来去拿。如果配菜员在第一次喊252号拿饭时就带上猪肉大葱包子,我想效果就会好很多。谁会把自己与252号联系在一起呢?
抑郁症,课本上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是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不会和书上的症状一样,因为书上的内容是从个性中提炼出来的共性。共性寓于每一个个性之中,精神科医生理论层面学习到的是抽象的共性,在实践方面接触到的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人觉得久病成医,这是不可能的。抑郁症患者只是个性中的一个,所见只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们经常感冒,肯定知道每一次感冒的症状都不同,难道我们就能说自己了解感冒吗?同样的症状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而同样的原因也可以导致不同的症状,这是需要专业人士才能诊断的。
诊断的水平才是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尺度,有了正确的诊断,后面的治疗就容易很多。同样一个B超,有人看成是囊肿,有人就看成恶性肿瘤,想想都知道不同的诊断接下来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作为心理咨询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首先知道哪些不能做,其次才是在能做的范围内做点什么,至于诊断属于哪一类问题,怎么对症入手都是后面的事。
在使用自己的专业工作前,切记一个前提:
来访者和咨询师主要是在人的层面交流,人永远先于问题,人永远大于问题。在当下的时刻问题可能是问题,放到个人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就不再是问题。
布鲁什林斯基《主体心理学》中这样写道:
心理学的对象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是具有心理的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各种心理特点和各种能动性,而是人本身,即活动着和进行交往的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两个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体是所有心理品质和全部能动性的基础。
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