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喜欢方便面,东西少,家长也不让吃。我那时住在学校家属院里,初中生放了晚自习后,有卖一小个透明塑料袋里的方便面渣渣,配上味精味满满的方便面材料,抓起一把抿进嘴巴里、咔嚓咔嚓、又酥又脆,那个咀嚼让人十分沉迷。偶尔家里煮个方便面,加个鸡蛋,摘点白菜的嫩叶,撒点葱白,咕嘟咕嘟那个香啊。后来上了大学,自然是方便面想吃多少吃多少,但也就没那么想吃了。
还有肯德基、麦当劳,我上大学那会儿,还觉得是改善伙食才能去的地方。炸鸡、汉堡新奇又时尚,但叫一点点东西就几十块,还是舍不得。这么多年,好像没怎么涨价,可是再也不会惦记了。
大三那年,有个江苏的男同学很阔气,家里的汽车停在宿舍楼下,有次实习,他的早餐是乐事桶装薯片,当时倒没想到不健康,只觉得羡慕。我要是桶装薯片想吃就吃,那该多好!
那时对星级酒店有点怯怯的,好像有个酒店叫“五月花”的,当时路过,突发奇想,想进去逛逛,保安问我们有什么需要,我就拉着男朋友跑开了。现在呢,什么酒店都可以随便住了,出入也都随意的很,可是那股新奇、向往的意味就没有了。
少女时期很多次路过星巴克,那好像是属于“精英阶层”的地方,像个可望不可及的岛屿。不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喝星巴克了,有一阵子很热衷,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星巴克杯子,好像有了它就有了某种精致生活。现在在星巴克随意歇脚,写点东西,发发呆,这成了个老朋友的驿站,普普通通了。
还有很多东西,迪奥口红,BBA汽车等等,他们像一辆辆造型精美的南瓜马车,在晚上12点以前光彩夺目,也给了我向上攀登的欢欣鼓舞。可是,当真正拥有它们后,魔法就逐渐消失了,我空空落落站在原地,张望着下一个高峰。消费主义正在那里笑眯眯地“请君入瓮”。
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是现实还是幻象?对于那种匮乏的渴求,“拿下”是不是解药?我们追求富足、安定,至死方休,用“东西”来填补内心的饥渴,你饱了没?
因为拥有而逐渐祛魅,当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还要不要进入下一个循环?回答一般都是“要”吧,不然呢,对大多数人来说,“虚空”是更耐受不了的东西,和直接“虚空”比起来,“一场劳碌一场空”好受多了。
在这个乱花迷眼的世界里,我们也就是玩一玩罢了,“拿下”或者“还没拿下”,也别太当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