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双节假期流水账”。
(一)我感觉自己像个“空心人”
小朋友每天都要发好几次视频过来,要么讲他最近发生的事情,要么要我看他在写字或者画画(不肯看唐诗)。
好话说了一箩筐,勉强读了一首《鹿柴》,读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后突然说:妈妈,我跟奶奶在家的时候也是空屋不见人,我感觉自己都像个“空心人”了。 小孩子童言无忌,但大人听着心里是一阵酸楚,毕竟没有哪个母亲不想陪伴孩子成长,因为生活,实属无奈。
小朋友天性顽皮,但心里喜恶有数。好几次,在写完字和聊完天之后就会带着哭腔说:妈妈,我想你。
(二)一起炸薯条
国庆6天假期,有5天是跟3个小朋友(2个四岁的小男孩,1个5岁的小女孩)一起度过的。可能是前期看了些《正面管教》、《不管教的勇气》之类的育儿书,所以竟然还算是愉快的度过。
跟小朋友们厮混,就要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小孩。所以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尽量会以他们的心思和情绪来理解发生的事情,也会常常跟他商量一起解决问题。并请他们帮忙一起来解决。比如,他们仨喜欢吃薯片是因为香香的,所以就商量跟他们说不去商店买薯片,可以自己来炸薯片吃,并让他们帮忙一起把土豆洗干净后给我切。把娃娃们都喊到厨房商量什么形状,什么厚度的薯片才好吃。确定答案后,按照要求切.....这样让他们参与进来后,开心,欢乐不断,规定把炸好的土豆分成两次吃之后,出奇顺利地达成一致。
随后的时间里,三个人动不动的争抢玩具,吃饭不及时,偷吃零食的被我撞见时有发生,争抢玩具我就让他们都都互相打一手巴掌,或者都伸出手让我打一巴掌,吃饭不及时就比赛谁第一名就大力表扬,同时不忘提醒慢慢的那个加快速度,偷吃零食就要么把零食扔掉,要么都要分给其他人吃.....
期间我跟小朋友们道歉3次,小朋友们互相道歉7次,小朋友们跟我道歉5次,一起打扫卫生和收拾玩具3次,出去捉迷藏2次,去图书室2次,去商场只能买一次吃的2次......
(三)看不得小孩委屈流泪的样子
因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开心,父母经常吵架,也经常被打骂,所以小时候就想着长大后要建立一个温馨轻松地家庭,尽量温和些对待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欣赏他们的想象力.....
所以,当我看到还有些父母凶巴巴训斥孩子甚至打小孩,看到小孩子委屈害怕的掉眼泪时候,我就特别心疼。一方面也是不想让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再次的孩子们身上上演,同时也担心小孩子因受了打骂就变得懦弱,内向,抑郁不开心。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真值得用一辈子去学习,去改进。毕竟方法总比困难多。
(四)人老了就跟小孩子没什么区别
不只是和小孩子的沟通很重要,跟父母的相处方式也是需要学习。
常言说:老小老小。人老了就跟小孩子没什么区别。任性,极端,片面等各种在以前的年代里积累下来的问题日趋凸显。
老人不比孩子,没法讲道理,讲道理也不会听,甚至也讲不过他们。
相比要跟小孩子打成一片,呵护他们脆弱的心思, 并变成彼此的朋友这种相处方式不同,跟老人们相处,重点还是在于尊重,尊重他们的想法,他们过往的经验以及为他们重复提起的荣誉往事由衷点赞。
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过得很值得,这种心理暗示能让他们瞬间年轻几岁,毕竟年老了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耳顺之年”。毕竟没有人希望在年老的时候被否定这一辈子白过了,做错了,不值得,这样的话听到该是多么伤心。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也难断家务事。
但是,不去念经,只是用心去观察,去学习,去相处,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同样可以化解。
比如关于娃娃们成长的优秀书籍挺多,多学习并践行,相信难题不会那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