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时过年那些事

儿时过年那些事

作者: 细雨寒沙 | 来源:发表于2022-01-28 10:10 被阅读0次

题记:父辈们过年有传统的习俗、仪式,对过年是一种信仰,是对祖先的敬拜和对神灵的敬畏。儿时过年的那些事,满满的仪式感,那些庄严又温馨的场景,是我对家乡永远的记忆。

时序进入腊月后,过年的脚步就近了,节日的气氛也在慢慢弥漫开来。城市街道重要道路及交叉路口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和春节灯饰,公园、广场摆上了各种草花,树木上挂上了红灯笼,凌晨或深夜时不时地会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现在物质生活富足,想吃啥穿啥随时能满足,对过年也就没什么期许,年味的感觉也就淡了。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这是我成年后过年的感受。回想小时候的过年很有仪式感,捣年糕、贴春联,送灶神、掸蓬尘、谢年、请祖宗、闹元宵等,年味满满的。回忆小时侯过年那些事,真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 掸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尘”与“陈”谐音,年尾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小时候每逢春节来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家具、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二十四那天母亲一早叫我们起床吃早饭,合理安排我们要做的事。姐姐负责拆洗被子床单,我负责扫地、擦家具。她自己则戴起箬帽,披上蓑衣,手拿一根长竹竿,一头扎上一把稻草,把房顶、墙壁上的蜘蛛网、灰尘一遍又一遍地刷着。我第一次见母亲这身装扮时,对她扮鬼脸说:阿咦,你今天看来像个江湖女侠。母亲听不懂,乐呵呵地笑笑,说:不准偷懒,把大橱小柜、桌凳、碗介厨等都搽洗干净。傍晚时分,打扫结束。收拾过的屋子,顿时亮堂了许多,也真的有了过年的感觉。

2 谢年、请老爷

谢年又称送年,是一种中国民间祭祀活动。家乡杜桥的谢年,一般选择立春前吉日潮涨时举行。谢年前一天母亲就忙着准备祭品,猪头、公鸡洗好焯好,鲤鱼2条(活的养在水桶里),馒头、年糕、豆面切成四方小块放碗里。每样祭品都有它的丰富内涵。猪,福份满满;公鸡,勤劳吉祥,公鸡报晓,黑暗将尽,光明即将来临。鱼,年年有余;馒头年糕麻糍豆面,祈愿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记忆里的几次谢年都是在凌晨,我迷迷糊糊被母亲叫醒帮忙拿祭品、跪拜等。等我慢吞吞地从暖和的被窝里起来时,母亲和姐姐早已摆好祭品,己经开始在谢年了。只见一张八仙桌放置在屋檐下,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着香炉蜡台,桌上放满了祭品。猪头上放着盐刀,公鸡上插着筷子,鱼头朝里摆着,一对大红蜡烛亮着,红红火火的。母亲让我在每个酒盅里再加二遍酒,她自己则望空祭拜,三拜九叩,祈求来年吉祥。母亲双手合十、微闭着双眼,虔诚之心,由内而外,这种敬畏虔诚的神情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过会母亲叫家里人都过来行跪拜礼,她在一旁嘴里振振有词,授意教我们说,祈求天地老爷保佑我家福宅安泰,门第荣光,保佑小孩健康、聪明伶俐等。行礼结束,哥哥去道地头鸣放鞭炮,我帮母亲收集祭品。谢年结束,我们再去祠堂里请老爷。请老爷好像是谢年的一个尾曲,请老爷回来,这个年的谢年祭祀活动才算圆满结束。

3 请祖宗、吃年夜饭

三十夜是一年里最后一个日节,要做一桌菜请祖宗。每桌6个菜,荤菜是红烧猪肉每碗要有骨头,清煮虾(也可以用虾干),鱼,素菜可以是海带、豆腐、芹菜等。说有一个祖宗是吃素的,所以特地要用菜油烧个豆腐。只要心是虔诚的,至于拿什么当祭品也不是很重要。以前物质匮乏,买不起足量的肉、虾、鱼等,就先在碟子里放些菜头丝打底,在上面铺上一层肉、虾,大家也都心照不宣,相信祖宗也会理解。

母亲说自己手脚慢,得早点做准备。三十日起早她就去镇上菜场买菜,回来我们帮着一起择菜、洗菜。中饭通常是很简单的,因为晚饭会有很丰盛的菜肴。说是请祖宗,实则是犒劳我们自己,一桌菜祖宗一点也吃不去。午饭后我们就开始烧菜,母亲说邻居们都很波及的,4点不到就都在堂前摆着请了。我们家也不能太迟,不能让自家祖宗受委屈。她要我先把桌子摆到堂前去,怕到时没地方了。肉烧好后,她会夹点给我尝尝,说祖宗菜,儿孙先尝不罪过。

等菜全部做好后,母亲三碟三碟分两次把菜放在蒸笼里拿到堂前八仙桌上摆好,猪肉、鱼摆中间,桌角放上一盘点心,通常是馒头或方糕,再摆一壶黄酒,8只酒盅,8双筷子。母亲让我绕桌筛酒,酒要筛三遍。第一遍都倒半酒盅,隔些时辰加第二遍,加第三遍时要加满。母亲自己去给祖宗烧纸钱,烧好纸钱,我把酒盅里的酒都倒回酒壶里。母亲拿一个酒杯,把每样菜都拿一点点放入酒盅倒到纸灰上。我们把祭品搬回家里,烧烧烫后,一家人围坐着吃年夜饭。

饭后,父亲发压岁钱,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的不等。拿了压岁钱后我们会出去会会村里的小伙伴,比比谁的压岁钱多。回家后等着关门炮打了后,把正月初一要穿的新衣服放床头,想着明天要穿新衣服了,就美美地入睡了。大人则守岁,一般要守到12点后再睡。初一大清早,常是在开门炮的噼噼啪啪声中醒来。正月初一不干活,我们都结伴去杜桥凤凰山或庆国寺(雨伞俺)爬山游玩。

4 拜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家乡杜桥土话称拜岁。初一要去寺庙祈福,初二拜坟岁,去山上看望死去的亲人,不串门。新初三到初六,是拜岁的时段。新结婚的姑爷,头三年的正月初三都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并须带礼物,两捆拜岁甘蔗和二对包着桂圆、荔枝、黑枣、红枣的红纸包。岳母家要办酒请姑爷,做金团、烧九大碗菜。在当时,九碗头算是农村里最高级别的宴请了,相当于现在三四星级酒菜。但虽是九碗,最多六碗可以吃,肉圆、鱼、虾等菜每餐都着摆在桌上摆撑门面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去吃这几碗菜。

儿时正月里家里特别热闹,初三姐姐、姐夫们带外甥外甥女们来拜岁,他们带来酒,荔枝、桂圆、甘蔗、苹果等礼物。母亲和姐姐们一起忙着做菜,我忙着把拜岁甘蔗切成一节一节分送给邻居们,父亲欢天喜地给他的女婿们、外甥外甥女们讲社戏,他讲《樊莲花》、《狸猫换太子》等社戏内容,讲得神飞色舞的,父亲常年在外劳作,这个小辈们围着听他讲戏的时光,是父亲最开心的时侯。

5 闹元宵

杜桥传统元宵节是正月十四,十四那日母亲带领我们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地搞糊头羹(糟羹)。咸羹常以芥菜、肉丝、豆面、冬笋、香菇、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头等时令蔬菜,年景好的年头还能加点牡蛎或蛤蜊肉,食材切成丁状或末状,在锅里烧熟,加水烧开,再用米粉调水,倒入锅中搅匀,烧成糊状即可。吃了咸糟羹,小伙伴们就聚到村口等看舞龙,因为听大人说邻村的舞龙队一会会舞到这里来的。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远远地传来了“咚咚咚”“嚓嚓嚓”的锣鼓声,大家都抬头神脖子地往锣鼓声方向张望着。“来了,来了,我看到龙头了。”忽然一个小伙伴兴奋地喊到。果然一条布龙“飞”了过来。随着鼓点,布龙一会儿腾空飞跃,一会儿首尾相连转圈,一会儿伏在地上休息。舞龙的男子汉们把布龙舞得活灵活现,我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看了舞龙后我们又成群结队地涌向杜桥街头看花灯。只见几条街道,屋檐下挂着兔子灯、鱼灯、龙灯、荷花灯等,我们观看着每个花灯,感叹着做灯人的手艺。听说那些花灯好些是杜桥小学的学生们做的,我就特羡慕他们这些镇上的孩子怎么这么聪明。有一年元宵节央求母亲给我买个做兔子灯的材料,那晚让姐姐帮我扎了个兔子灯。晚饭后拉着兔子灯出去村里转一圈嘚瑟下好开心。

我们在外面看舞龙、赏花灯闹元宵,母亲留在家里给我们做甜羹。甜羹一般用番薯粉配上莲子、红枣、桂圆肉、金橘饼、小汤圆、甜酒酿等烧熟即可吃,色、香、味俱佳。观花灯回来,我们的肚子又饿了,回家喝碗热呼呼的饱含母爱的甜羹,感觉真是太好了。吃过了糟羹,过了元宵,这年就真正过了。

相关文章

  • 儿时过年那些事

    题记:父辈们过年有传统的习俗、仪式,对过年是一种信仰,是对祖先的敬拜和对神灵的敬畏。儿时过年的那些事,满满的仪式感...

  • 儿时的年味/过年那些事

    前几天,北师大实验幼儿园举办活动,主题是《北京的年味》。 老师让老北京人浩浩的爷爷给小朋友们讲过年的事。他讲到放烟...

  • 儿时的年味--过年,那些事...

    过年,那些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时,年从熬腊八粥开始,年味是随着灶台边升腾的缕缕香甜绵...

  • 儿时的年味|过年那些事

    所有过去的都未曾过去,所有失去的都未曾失去,它都一件不落的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变成了我们人生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永远...

  • 儿时过年二三事

    我不知过年对现今的小孩来说的感受如何,但对儿时的我们来说则是一件极盼望的事情。 一、穿新衣 元旦一过,就开始缠住母...

  • 儿时的年味| 过年的那些事

    过年,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也是家家户户齐庆祝的一个节日! 过年,不管远在外地或者异乡求学的人们都会纷纷回来过一...

  • 儿时那些事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转眼间我已为三旬老汉,迈入奔四之门。儿时那些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一、交通工具的变迁...

  • 儿时那些事

    终于坐上开往云南的列车,望着窗外阡陌的稻田,思绪穿回儿时~ 秧苗在田里定根发出新芽儿,颜色也由黄绿...

  • 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是为了儿时的年味!那些关于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的柔软记忆! 回家过年,是为了灵魂的安放!那些关于祭...

  • 过年那些事

    过年了,也是喜忧参半...... 回家 在外工作的你我,春节心中一直有个念头,那就是回家。但回家的车票却不是那么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过年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qn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