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搜神记》
译文
汉灵帝时期,陈留郡的蔡邕是个耿直的大臣。
他因为不顾及皇帝的颜面,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主张,触怒了汉灵帝,也因为耿直,得罪了朝堂上其他得宠的官员。
时间久了,他考虑到有一天皇帝和那些他得罪过的人会免不了找他算账,加上对皇帝的失望,他想着:“为什么不离开纷扰的朝堂,去寻找心中的静土呢?”
于是,蔡邕为了逃避灾祸,也为了守护心中的宁静,他远遁江湖,逃亡到了吴郡和会稽郡。
在吴郡,有一次在野外,蔡邕看到有个人正在烧一截桐木做饭,那桐木在土灶里被烧得“劈啪”作响,蔡邕用他那灵敏的音乐家的耳朵,通过那木头开裂的声音,立刻能辨别出这是一截上好的、可以制作成良琴的木头。
于是他赶紧对那人说道:“这截木头是块好材料啊,不如把它卖给我吧!”
那人可能觉得蔡邕是个傻的,一截烧火做饭的木头满山遍野都能找到,有什么稀奇的。他怕蔡邕反悔,一把接过蔡邕递过来的钱袋,高兴地数着里面的钱。
蔡邕见状,赶忙抽出灶里已经被烧着的那截桐木,快速地在空中挥几下,让火苗熄灭,用袖子把上面的余火拍熄,等它不再发热发烫之后,像呵护稀世珍宝一样,脱下自己的外衫,小心翼翼地把它包裹起来,抱到自己落脚的地方。
到了住地,打开裹在外面的外衫,看着一头被烧焦的桐木,蔡邕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这桐木不就和自己一样吗?本是良材,奈何主上不识,但今既得救,也算幸事。
不同的是,桐木被蔡邕所救,救蔡邕的,是他自己的良好心态。
想到这里,蔡邕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制琴中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琴终于制好了,当蔡邕把琴弦装上,调试好音色,用它弹奏出第一个音符的时候,蔡邕明晰地知道,他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
一曲终了,看着有一头被烧焦了的梧桐琴,本来惋惜的心情瞬间被这美妙悠扬的琴声冲淡了许多。
“名琴出世,它也该有名字了!叫什么好呢?” 蔡邕闭上眼睛冥想。
“天地本不全,没有什么事是十全十美的。就叫你焦尾琴吧!”
至此,焦尾出世!
小贴士:
1、 中国四大名琴:
①齐桓公的号钟;
②楚庄王的绕梁;
③司马相如的绿绮;
④蔡邕的焦尾。
2、 蔡邕:东汉时期外臣,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才女蔡文姬之父。
3、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