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项精进,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四项精进,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 基本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10:56 被阅读0次

    众所周知,没有文化支撑的任何事业,都是走不远的。教育尤其如此。

    那么,支撑教育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具体是指什么?有什么特征呢?

    提炼出来可能就四个,这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四个支撑点,更是让教育者和孩子们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的四项精进。

    第一项精进:大而能容

    即“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容”为“包容”,也就是接受别人、接受差异、接受别人身上不好的东西并化掉、溶解。

    太阳之所以永恒,乃因为太阳什么都照,山顶上的、山谷里的、角落里的,不管好的,坏的,太阳都是包容的。

    山,之所以永在,乃因为山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什么都长,不论草木、猛兽、细菌,均可生机勃勃。真正的包容,是把自己修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平台是无极的,无极即“大而能容”。

    江河湖泊之所以气象万千,乃因为把自己放到了低处,天上下了雨,各处支流汇合,均流至江河湖泊,形成主流的基本面。

    世间能永恒的,皆因大而能容也,所谓“厚德载物”。

    在个人实修中,我经常讲: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修出“大而能容之心”,需要在对人、对事的细节上去把握,因为包与容都是磨出来的。

    第二项精进:刚而不屈。

    刚,主要讲的是骨气与血性。

    但,刚,不是蛮撞,而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气魄与胆识。

    刚而不屈,通常表现在危难困境之关鍵处,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先天觉性。

    刚直不屈,按吾之体悟,通常有以下的要求:

    一、不弯腰,不下跪,咬牙挺。

    古人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坚守自己的定位、志向、使命,义理在先,咬牙坚挺,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或者诱惑,不弯腰,不下跪,因为膝下有黄金。

    这里的“穷”,并非贫穷,而是人生之绝境。网上流传的那句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这句话确实了得。

    二、智慧与勇气同在。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血性,主要体现在对生死的一种看透,一种置之度外。面对强大的敌人,敢于突破,不惧,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荡气回肠。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外敌入侵,尽管历尽坎坷,但最终都取得胜利,乃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少数精英分子,关键时刻,即挺身而出,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担当起了“承重墙”的作用。

    三、勇猛精进。

    刚而不屈,也指一个人在求知、做学问上,要有一种湖南人那种“霸蛮之气”,大道直行,不断更新自己,勇猛精进。

    有志于学的人,方能勇猛精进。

    四、坚定地走向未来的自己。

    真正的刚直与勇敢是,坚定地走向未来的、理想的自己。

    知止而后有定,且能站在未来看自己。把自己定在一个优秀的空间里,按优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庄重自己,小处不可随便,惟精惟一,守死善道。

    我经常讲,教育上,要警惕缺钙,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人格中的刚而不屈,往往比知识渊博、学术精湛要重要得多。

    第三项精进:中而无偏。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中国?这个“中”,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中”,“中庸之道”是中国最高的智慧。

    我们知道,“中庸”,自古有两种解释,将“庸”释为动词“用”,即用中,或将“庸”释为“平常”,与“中”并列。

    总之,“中庸”即“致中和”,主要讲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关键在这个“秩序”。

    但,要注意,“中庸”的“中”,更像河南人讲的“中”,就是命中靶心,不偏不倚,刚刚好,“中庸”并非平庸,是完美到极致,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尤其这个“庸”字,意思是“一点都不差”。这一点人们误解很大。

    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也就是说,那是做不到的,只能作为一个标准,去追求,去努力接近。

    无限接近、做到极致,即“中庸”。

    在实践中,“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中道”,怎么守住“中道”,这是关键,可略略地提炼为五个要求:

    一、过犹不及。

    “过”,即错也,即“过不去”。比如孔子讲“欲速”是“过”,过就是聪明过头,缺乏耐心,不愿意下笨功夫;“不及”,则常表现为固步自封,落后愚昧,思想及行为停在低层次上,够不着。

    “过”而“不及”之间,有一个度,这个度叫“实事求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更则人皆仰之,如果有“过”,老老实实认错,真诚道歉,大家依然仰望你。

    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守中道,某一种意义就是守忠恕之道。“忠”即“尽心曰忠”,“恕”即“将心比心”,其实都是让自己的心归位的问题,心归于心的位置,心为官,它就能管住各种感知、欲求,就能达到“中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千古名句,是要上供的,并争取在日常细节之中做到100%的纯度,人就有可能达到“中庸”之悟境。

    三、素其位而行。

    中庸》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讲的是形于中而成外的意思。

    守中道,意味着,要根据不同时空背景及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做当下之事。也就是说,“充满敬意地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惟精惟一,就无限接近道了。

    四、内圣为王。

    中国历史上,凡卓越者,均自觉选择了“内圣为王”的道路。

    内圣,是成就中庸之道的方法,当然也是心灵的纯洁和灵魂的升华,是“不可须臾离道”的精神状态。而修内圣为王,一靠“内省”,类似于基督教的“忏悔”;二靠“慎独”,可以理解为高度的自律,内心淸静,本根不摇。

    五、执两用中。

    “执两用中”,是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

    执住两端,从下端往上端努力,而后化解一切人间困难,是上古心法,之前我讲了很多,算是泄露天机了,不再赘言。

    如此,便渐渐守住中道了,内心就有了秩序,人就不乱、不惧、不忧,安心矣。

    第四项精进:正而远邪。

    邪的力量往往很大,很容易进入人的内心,身上有邪气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正气,往往显得很弱,但心里一旦立起了,长出来了,人就会有一股君子之气象,就有了強大的感召力与气场。

    我们未必能抗拒邪的东西,所以要时时主动去拦截它。

    关于正而远邪,之前我讲过两点,再简略讲一下:

    一、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而究竟何以养出浩然之气,孟子并不想讲透,只说正有别区于邪,正气在,邪气进不来,正以祛邪。

    在事上去磨“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令人受益匪浅。正气足的人,易形成大的气场、大的格局、大的气派。而要立正气,其土壤和本根在于修公心,修一颗公心,把私心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说到底,修这个字,修到最后,就是修一颗公心。有了公心,就像有了正气生长的土壤,再加上“担当”两字,浩然之气就会随之长出来。一长出来,以正驱邪,邪气就被逼出了。

    二、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坚定不移地走正道、走大道,不走偏门,不抄近路。

    “入门须正”,即“正学”、“正本清源”、“正气”。古人的入门,是有讲究的,有身份的不能进偏门……

    “入门须正”,就是要拥抱中国传统文化之母体,兼收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一个自己的正学体系。

    “立意要高”,就是将心置于高处,择高处而立,用崇高激荡出他人的崇高,用高贵的灵魂去唤醒沉睡的灵魂。离世俗远一点,离神圣近一点,再近一点。

    每一个人都渴望崇高,都向往高贵的灵魂。然而,我常常看到多少人,做一件事做了很多年,依然在门外,他进不来,像一个流浪汉,四处晃荡。因为他们没有“正学”作为支撑,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自己的精神要求,所以,入不了门,更谈不上达到很高的“立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项精进,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ve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