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高中时期政治课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徐老关于“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的论述,直到现在,但凡能与之沾边的理论例证,我总会条件反射地写出这话,甚至日常聊天也会如此。
这不今天准备写一篇关于差异的文章,这话又第一时间从脑门里蹦了出来了。这一再提醒我: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那天,很是任性地在培训班群作了一下。新来的王老师自己是这样给大家说的:“同学们,咱们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跟老师说哈 为了方便服务大家,督促大家学习,麻烦同学们加下王老师微信!”
虽然我知道这王老师是本尊,但我一直觉得,刚来的老师,大家都不认识,是不是要自我介绍呢?便随即问了句“王老师在哪里”
“就点这个头像就可以”
“哦,你就是王老师啊?我都认识三个了,没区分到”其实,我只是觉得她咋不自谦说“我”呢?后来,我才发现,群里的老师都习惯自称自己老师。而我却以为,她应该先自我介绍,或者以“我”谦称。这应该是行业差异。
接着上一事件,我把来龙去脉分别给学妹和青蛙进行了描述。学妹说“哈哈,确实笑人,报真名不行吗”。青蛙说:“没啥子咯,别自多”。唉,我其实只想感叹有时候我挺作,但同时又希望他们不会把我当无赖,支持我这偶尔的任性。并且,对于自多的理解,含义也差异甚大,青蛙表达的是“别想多了”,我以为是提醒我“不要自作多情”。这是思维和习惯的差异。
晚上和骑白马的朋友聊天,说他有些生气,因为在我的《错爱》小说里,篇幅只有半页,且感觉自己成了唐僧。话说骑白马的就一定指的唐僧吗?至少从我本心而言,只是客观记叙了生活,而出现认识上的差异,是立场不同吧?
快睡觉的时候,和小鲜肉简友调侃了几句。“春暖花正开,咋没去谈恋爱?”“清明节回老家扫墓,谁给你谈恋爱”。这啥逻辑?“姐姐,清明节说恋爱这事不妥吧”“我也是醉了,聊天还得选时候”或许,是年龄的不同吧。
确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