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那年,她在荷兰留学时最好的朋友得了肝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在朋友的追悼会上,她却受到了几乎所有人对她的谴责。
从那之后,她就没有再说过一句话。最终,她被确诊为PTSD——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
后来,医生带她去了福利院,慢慢地情况有了好转,她被认定为痊愈。
检测结果是好了,可是灵魂深处仍有裂痕,那是没有办法痊愈的。
于是,她开始了一段在临终关怀医院长达10年的经历,逼迫自己去看死亡的真相,试图让伤口慢慢瓦解,重新愈合。
她就是《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的作者纪慈恩,一位儿童福利院和临终病房的社会工作者,一位体验死亡工作坊的创始人,一位So China农村产检帮扶计划发起人……
在本书中,她记录了十二位临终者的人生故事,讲述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会对死亡、对人生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皆能更从容地面对。
01 活在当下,才是生活最好的样子
乔布斯曾说:只有把握今天,不断地汲取、积累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才能拥有对明天的主动权,才能拥有抉择明天的权利。
齐奶奶是一名骨癌患者,曾被医生告知只有半年时间,可是她打破了这个预测。
在临终关怀医院住了两年后,齐奶奶决定不能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出院后,她跟随一个环保组织,一边做环保活动、宣传,一边旅行,去了杭州、南京、不丹等多个地方。
她用自己乐观、豁达面对疾病和死亡,去看没有看过的世界,去体验没有经历过的精彩,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对自己说:“如果我走了,也没有任何遗憾。”
两年多后,齐奶奶安详地走了。
我想,齐奶奶在路上的这两年,或许是对活在当下最好的诠释了吧。
正如丰子恺所说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当发生的已发生,我们唯有把握好现在。不去追忆过去的喜乐,不去悔恨过去的过错,而是脚踏实地地把握好今天,珍惜此时所拥有的。
而面对死亡时,应当也是如此。就像纪慈恩在书中所写的:“解决死亡的问题只有一个途径:去好好的活。
活在当下,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做无愧于心的事情。好好的生活,尽量不要留下遗憾!
02 懂得感恩,才懂得生活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或许都会有落魄的时候,但是当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应该懂得感恩。
小蕊患有严重的先天疾病,唯有肾移植才可能有活下来的希望。然而,每当有肾源的消息传来时,亦是一次次失望。
器官移植,往往是要牺牲一方来让另一方获得生存,难以用道德来衡量。
尽管到最后,当小蕊身上再也不可能有奇迹发生的时候,孤儿院院长签署了协议,捐献了小蕊的器官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在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捐献器官或是怎样,而是就如作者纪慈恩所写的:“给予不是为了获得,给予最重要的收获是自己的灵魂。”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伟大的事情,只是多了一些用伟大的爱做了微小的事情。
我们亦无须给别人强加道德标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足够幸运,我们不需要靠牺牲来选择,才显得我们的爱是充满胸怀的。
03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在有限的人生路上,我们或许已经见过了各种死亡事件:有自己的亲朋好友、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颇具影响力的名人……
尽管关于死亡,我们有太多想要知道的,但是我们也有许多恐惧与逃避。
人死后,还会有下辈子吗?死亡真的很可怕吗?死了之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呢?……
齐奶奶对于死亡的唯一恐惧来源于不确定,对死后世界的不确定,她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向一个怎样的世界,有没有战争,是否安全,记不记得这个世界让她眷恋的人。
是啊,我们想要了解死亡,又害怕去面对。然而,每个活着的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已是胃癌晚期的子文,不远千里找到纪慈恩,希望能从她这里找到活着的意义,纪慈恩并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对与错,也不是满意或不满意就能回答的。
在一次次问与答的对话当中,子文终于弄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那一刻,她有恨有庆幸。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子文没有选择与家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在大理租了房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认为这是她38年里做的唯一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情。
我们总是渴望别人能给一个答案,却忘了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又或者是,你习惯于为他人决定,却忘了问他是否需要。
纪慈恩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当你的内心没有困惑的时候,你根本不屑去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正在追逐功名利禄,或者贪图享乐,或者忙忙碌碌的你,不如停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你活着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否则,可能等到你老去的时候,会恨死你自己。
04 写在最后
天涯路远,人生苦短。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从日出到日落,过得很快。
当我们活着时,最好的方式是过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面临死亡时,能有尊严地挥手告别。
正如《遗愿清单》中所写的:“终要别离,总要再见。”不如坦然面对,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