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60天早安问候。
爱与恨,是被人们提及最多、也是最基本的两种情感。
在普遍的认知里,爱似乎列在恨之前。比如,因爱生恨,爱之深恨之切;这在最亲近的关系中间,的确是常有的体验。
但是,弗洛伊德在强调攻击的原发性时提到:“从与客体的关系来看,恨比爱更古老。它源于自恋的自我对外部世界及其不断涌现的刺激的原始否定”。
怎么理解呢?
当婴儿带着最早在母体里的完美感受来到世界上以后,现实环境的瑕疵将打破原始自恋的即时满足或完整性,这对婴儿来说,就是外界刺激对原始美好的湮灭。
当婴儿饿了必须要通过哭一嗓子表明,即使几秒后奶就到了,那么在等奶的几秒钟内,也在承受着被否定的体验,这是在子宫里不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简单来说,人一出生,恨就开始了。
相信每位父母都经历过,当孩子想要一件东西而不能被立即满足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恨、攻击、破坏的力量有多大,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管理自己的原始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幼儿的体验中充满了原始的性和攻击冲动。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驯服野性的过程,童年的任务是把动物性的冲动加以引导和转化,帮助孩子发展出社会和文明可接受的生活形式。
幼儿原始的性与攻击,在我们熟悉的俄狄浦斯期到达顶峰。这一时期,孩子想要独占异性父母的一方,同时幻想被另一方的父母所惩罚。
那么问题来了:在孩子没有发展出区分内部幻想和外部现实的能力之前,所有来自现实中父母的攻击与惩罚,都会被孩子认为是自己的幻想成真。
看到一位网友说:小时候自己曾经写过恨父母之类的话,被发现后遭到一顿疯狂毒打,然后这辈子再不写日记了。
这就是父母无法理解和涵容孩子的恨,直接对恨进行错误处理的失败案例。
对孩子而言,不仅仅是身体遭受了一次重创,潜意识中很可能解读为,我不能拥有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被惩罚,这将终生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或者成为父母那样习惯使用暴力的人。
恨表达的是每个人内在对毁灭的深深恐惧。
终其一生,我们或多或少都在与这种恐惧作斗争。比如想拥有金钱、好的关系、让自己优秀、取得社会成就等等,都是在以升华的方式努力摆脱最深的恐惧。
恨是一种内部的原始体验,它需要通过与客体的关系,不断得到容纳和修正,促进自我整合。
关键在于,父母有能力吸收和容纳孩子展现出来的恨和攻击,能够在孩子的原始幻想与真实环境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发展现实检验能力。
所谓现实检验能力,一方面指父母通过涵容来稀释孩子投向外部的恐惧,让其觉得这些恐惧是可以忍受的;
另一方面,让孩子逐渐相信,外部的现实和我所担心的无关。
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对自己有恨意,总是会令父母多少有些挫败和伤感的,尤其是想到自己对孩子是报着“我连命都可以给你”的心思,反而接收不到爱和感激,父母心中原始残留的被迫害恐惧就可能瞬间被激活,然后对孩子进行指责。这时,父母需要对自己被激活的部分有所觉察。
如果父母批评孩子不懂事、不应该恨父母,就会“帮助”孩子把那些恐惧更深更久地留在内部,无法去理解父母本身有可能是自顾不暇,或者别的现实原因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另外,对孩子表达出来的恨意,父母对此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很可能正是因为孩子在情感上长期被忽视的结果。
为人父母,一边要带着自身的童年阴影生活,一边要负责促进另一个小生命的健康成长;在这两件事情之间,可能唯有“理解”二字,可以调谐。
因为,人们只有面对自己真正理解和体验过的事情,才能“定”下来,而后生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