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挑菜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民间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一预示吉祥,寄寓希望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文化人士的参与。于是“龙抬头”自然也就成了诗人们每年一度的吟诵题材。
二月二日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诗人明显情绪甚是愉悦。大致的意思是:连续的阴冷天气之后,二月二日这天忽然雨后放晴,草芽和菜甲(蔬菜初生的叶芽)温暖受到抚慰立马生长起来。年轻人窝在家里一冬天之后终于能够穿着轻衫乘着马车到野外游玩,在十字津头而只选择一个方向,那就是朝着城门出城去。
赠别二首·其一 (唐) 杜牧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上一首里人乃青春少年男儿,本诗里的主角则是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们。大意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打开窗户,只见室外的街上袅袅婷婷过来一队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她们彼此打闹着,推搡着,叽叽喳喳,说说笑笑,墙角二月初的豆蔻似乎也与她们相呼应,此场景简直是一副最养眼的图画。即便富绝天下的扬州,那些卷起珠帘往下看的豪富人家的小媳妇和大闺女,怕是也没有一个比她们更美丽动人的吧。
二月二日出郊 (宋)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此诗可以说是文人感受里的田家乐。大意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茫茫大雾遮住了江城,一忽儿又变成细雨霏霏。“龙抬头”之日到不了城外去感觉一番毕竟是憾事。正当人们感觉怅然时忽然天又变晴,卷起重重帐幔露出了晴山的美丽;云彩朵朵,青云蜿蜒,又好像山石披上了洁净的衣裳。村落间到处可以听到黄鹂啭鸣,虽一时不见其倩影,而麦垅间则可以清清楚楚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身姿轻盈。谁能像农家一样知道此中乐趣?回头有老农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家里的饭食应该是已经备好。
二月二日 (唐)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大意是: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感觉果然不一样:春风和畅阳光送暖,远处似乎还悠扬的乐曲款款入耳,令人神清气爽。江水两岸则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色彩鲜艳,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春意盎然。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代) 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噢,对了,在北方,每年二月二也称挑菜节,出身于农村的笔者小时也做过此事。诗的大意是:往年的龙抬头日,一冬天缺少菜蔬的农家会纷纷到田野挑野菜,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田野泥泞,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夏日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