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方情人节(公历2月14日)传入中国以来,从内容到形式,情调浪漫,送玫瑰,赠巧克力,表达对异性情人的情感,很符合人性最深处的需求,又隐含有一定的商机,所以在年轻人和商家的共同推动下,极为火爆。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因此,有一些人也在寻找中国传统中的“情人节”,以期与西方洋节抗衡。
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传说中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有许多人在这个日子歌颂爱情,最著名的是宋代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古时,这一天又为女人们比赛“女红”(手工)的日子,又叫“乞巧节”。现在商业发达,女人们大都不做手工了,所以“七夕节”也失去了一定的内容。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有人认为,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尤其是宋(含)以后,宋明理学兴盛,对女人的约束越来越严,要求女孩子婚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踩”,女孩子极少有出去的机会,惟有元宵节,女孩子可以出去观灯,因此产生了青年男女接触的机会,所以发生了一些或圆满或遗憾的爱情故事。有诗词为证:一是传说为朱淑真或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达的是一个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一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爱情结局。所以,有人认为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我认为,“三月三”(农历,下同)是中国的情人节。中国的节日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每月时序的重日定为节日,如:正月正是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
农历三月三,是传说中中华人祖女娲教人婚配的日子。传说女娲抟土造人,感觉太累,于是就制定婚姻制度,在“三月三”这个日子教人男女婚配,自然繁衍。也有说法是大洪水过后,世上只留下女娲和其兄伏羲两人,为繁衍人类,两人于“三月三”这天成婚。所以后人均于这一天举行祭祖、祈求生育,并于这一天男女欢会,相亲求偶。从三皇五帝以至禹汤,承续古制将“三月三”这个习俗延续下来。该节又名上巳节,巳为蛇,古图女娲、伏羲均为人面蛇身(或称龙体)。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古人将“三月三”定为男女相会婚配的节日,也有其科学之处。农历三月三,在清明节前后。此时,天气暖和,大地返青,百花盛开,传粉受精,鸟兽发情,求偶而鸣,人也处于激情勃发时期,是外出郊游和求偶欢会的绝佳时节,从节令来看,比寒冷的2月14日(公历)好。
周朝时,虽然在礼仪中严格规范了婚嫁礼仪,但古时人口稀少,国王们都把人丁兴旺作为国家强盛的标准之一,为了人口繁育,仍允许上巳节男女私会。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着新制春衣,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而未婚男女则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私会野合都不禁止,说明当时的上巳节还是比较开放的。
《诗经·郑风·溱洧》也非常形象再现了春秋时期“三月三”男女相会的盛况。“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译成现代话就是:“溱河和洧河,河水正滔滔。男孩与女孩,手持兰花草。女孩说,去(会场)看看吧?男孩说,我去过了。女孩说,再去看看嘛! 洧河之外,溱河边上,人多且热闹。男孩与女孩,嘻嘻又闹闹,相赠一支红芍药。”传神吧?当时民风开放,尤其在郑国,女孩子敢于大胆追求自己所爱,如《诗经·郑风·蹇裳》(直接翻译):“你要是爱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河。你要不来,就没有别人爱我?你这个狂妄的小子!你要是想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河。你要是不来,就没有别人追我?你这个狂妄的小子!”郑风中这类大胆表爱的诗篇很多,说明当时男女交往相当自由。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上巳节到汉、魏,许多人到河水边“修禊事”,即以三月之初清澈洁净的河水清洗沐浴,以求消灾去病。还有游乐活动,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说的“曲水流觞”,文人雅士们围坐曲水边,把酒杯放在流水上,到谁面前停下,谁喝酒作诗。唐朝时,上巳节也是一个大节庆,届时长安士庶男女均在这一天游春踏青,皇帝也常常于此时在曲江大宴群臣。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了当时曲江会宴的盛况。然而到宋以后,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兴起,上巳节渐渐式微了。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三月三”这个重要的节日,尤其是男女欢会的内容和形式,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壮、苗、白、黎、瑶、土家等民族,都是在“三月三”这天,唱歌跳舞,对歌相亲,还有抛绣球等,据说还有民族(这个我没考证)男女相互看上之后,就外出过十几天同居生活,等第二年“三月三”再会时发现有孩子了再正式成家。电影《五朵金花》反映的白族“三月三”青年男女相会的故事,《刘三姐》也反映了壮族“三月三”青年男女对歌相亲的情景。既使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一些地方依然保留了“三月三”节日的遗存,如太行山下姑娘“三月三,桃花浴”习俗、济南“三月三,相亲千佛山”活动等。所以,“三月三”是中国各民族名副其实的情人节,同时也说明中国各民族同宗同源。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因此,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悠久历史文化的角度考证,还是从分布地域和民族范围的广度来看,还是从时令气候季节的适宜程度来说,都非“三月三”上巳节莫属。因此,建议将“三月三”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并恢复“三月三”踏青,男女对歌或赛诗相亲等传统。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