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北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做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前往美国留学。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作品风格
王小波在白话文叙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作小说的同时他也创作过一些杂文与随笔文章。并且很多人都是由于精彩而睿智的杂文作品接触和认识到王小波。王小波的东西方生活与求学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富有自由人文精神和独立知识分子品格的写作者。
在他的作品中,贯穿着其特有的黑色幽默,这些也表明了王小波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王小波的一系列小说都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作为蓝本,如下放到云南的知识青年,在某个医院或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技术工种的工程师等等,作品的年代背景也与王小波的生活与成长时期相重叠,在这些作品中,他刻画了这样一种现实:“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从杂文作品中看,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对他思想影响很深,他推崇和提倡科学与理性,并且认为人的生活应该追求未知,他反对进行思想禁锢,主张人们思维应该保持多样化,使生活变得有意思有趣,去热爱智慧。 他的作品在他身后盛行于世,影响了众多青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至今还会常常引用王小波作品中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激昂和犀利。其曾编写过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并由此获得了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本书梗概
这是一本由 文化杂文、为其他书写的序言和跋语、轻松的随笔构成的一本书,本书主要由王小波于世纪 90 年代的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上的短篇内容为主,也比较松散,但也表露了他的一些观点和经历为主。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到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苏东坡与东坡肉
关键词汇:
Ph.D: 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现泛指学术研究型博士。
对名人做的事情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名人感兴趣。一位书生自称苏东坡的崇拜者,被问到你是喜欢他的书法还是诗词呢?书生回答:都不是,是东坡肉,炖的很烂,肥而不腻,很好吃,理由很小很肤浅。
肚子里的战争
"越是不熟,就越是要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一切的人间荒唐事,整个社会的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俺哥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这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因为胡闹很开心。
(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有关伟大一族
关于梦想,和伟大事业,是一种必要不充分的关系。
- 反面教材:鲁迅文中的意中人,以及王小波的梦中情人。
- 正面教材:盖茨、金博士、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不该是被磨得光秃秃的母猪架子,关于扼杀有趣和拥护并创造有趣这两种现象。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北京话 && 国语,被称为中国话里最高尚的一种,美国报纸上的华裔教授来京遭受服务小姐数落,目瞪口呆,粗话词汇量不亚于门头沟的老矿工.
港台地带的人说话很奇怪,是有原因的,包括自己的亲侄子。
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台湾教授会说气概了不得。
科学的美好
化学:王小波与浓氨水
数学:
编程 C++
真正的科学是一种平等的事业,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没有平等的,尊卑有序。科学是平等、自由的。
有关同性恋伦理问题
假定有个人爱一个同性,那个人又爱他,那么此二人之间发生性关系,简直就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又不上海别人的事,谈不上不道德。有些同性恋伴侣也会有很深、很长久的关系,加入他们想要做爱的话,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对他们。我总觉得长期、固定、有感情的性关系应该得到尊重。这和尊重婚姻是一个道理。
艾滋病、社会下层的流传。
我总以为,像这样的一些朋友,应该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像个样子。我是个异性恋者,我的狭隘经验是: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体面地出去吃饭,在自己家里不受干扰的做爱比较好。至于在街头巷尾勾个性伴,然后再个肮脏的地方瞎弄几下是不好的。
知识分子的不幸
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情?知识分子最害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老舍跳湖。
关于不理智,对信仰的狂信
- 日本军歌歌词,对天皇的狂信
- 国内对文化大革命的歌颂
- 狂信信仰会造成丧失理智的危险,称为打人的棍子(塑造意识形态)
余英时先生 倒持太阿、以柄授人。
自己和老师的信仰,保持自己是墨子的门徒(思路缜密,赤裸裸的谈利害)
想要通过塑造意识形态来拯救苍生的,甚至会自己屙屎自己吃。比如世伯。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是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