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为’真学’而教”
刚拿到冯卫东老师《为“真学”而教》时,我立即就联想到我们如东县一直积极打造的“真学课堂”模式,以及那二十六字方针的衡量标准。心想,他们说的一样吗?带着这份好奇,我一口气读完了全篇。
虽说我县的真学课堂模式的打造已历经七八年之久,虽说也下发了针对每一门学科真学模样的规定性文件,虽然每年也有真学课堂的验收检查(今年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但是我的直觉,大家还是主要以“装装样子”“做做材料”来渡劫。
直到我读到这一本书,再对照那些“标准”,我似乎知晓了那些好课之所以为“好”的缘由所在。
首先,学生场。
从冯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设计,其起点也好,落点也罢,都应该是学生。难怪丁卫军老师在解说他的“简约语文”时如是说:那是语文的、学生的、简约的。也终于理解肖培东老师“贴着学生飞”的诗意表达了。
立足学生的起点,根植孩子的思维和体验,达成孩子素养的提升。授之以渔,做孩子生命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因此,我们既要“设置障碍,撩拨”潜学”的愿望”,实现“合格+特长”,又要尊重个体差异,静待花开,万不可“越俎代庖”。所以,这就注定真学的课堂不会“行云流水”,不会“圆满”,而是有生成,有磕绊,有缺憾的。真学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端”而非“末”。
其次,思维操。
真学的课堂是思维火花迸溅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做着思维体操。我以为,它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它能搅动全局,它是开放的,是“框架”,而非“桎梏”。一个好的问题,它能玩活全场,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这是十分考量我们教师的智慧的。我们只有通彻地读文本,看到这一篇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的位置,依据课程目标设置一个准确恰切的教学目标。毕竟,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心里有谱,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才不会漫天的碎问碎答,“多多”,不一定就“益善”。不过,追问不同于此。
再者,倾听与表达。
真学的课堂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那里不仅有学生对老师的倾听,也有老师对学生的倾听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它体现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必须承认错误的存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师,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首先当然就是认真倾听,智慧处理,让错误也美丽。说不定它就是一个有价值的课堂资源,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孩子的自信心大增,其表达的欲望自然也会高涨,素养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
纵览全书,冯老师——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对真学课堂的应然模样,给我们娓娓道来。每一篇都是由一种教学现象,一个故事说起,继而由浅入深,有对问题本质的剖析,有具体方法的指导,抽丝剥茧,庖丁解牛。
总感觉,课堂上的种种问题,在他的笔下,都无处遁逃。读着他的文章,我不禁脸红。我也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告诫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感谢冯老师授我辈以鱼,亦授吾辈以“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