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有两个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向我咨询同一件事情:“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幼儿园总是喜欢偷同学的玩具带回家,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总是改不了,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先不说有什么解决办法,家长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我女儿小魔身上的一件事。
小魔读大班的时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她拿着一个棒棒糖向我炫耀:“妈妈,我在商店里拿的棒棒糖,好好吃。”听到她这句话,我立马警觉起来,问她:“爸爸又给你零花钱去买棒棒糖了呀?”“没有呢,我这个棒棒糖没花钱的,是拿的。”“哦?是怎么拿的呀?”我追问。“就是我陪佳佳去商店买东西,然后我就在那里拿了个棒棒糖呀!”“你付钱给商店老板了吗?”“没有。”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拉着小魔坐在沙发上,问她:“还记得妈妈曾经和你说过,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不能随便去拿吗?”小魔点点头,“你拿走棒棒糖经过商店老板同意了吗?”“没有。”小魔的音量明显低了。我继续问:“商店的东西是老板的,是他要用来卖钱的,你没付钱就拿走了,行吗?”“不行,妈妈,我错了!”小魔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趁热打铁:“犯了错没关系,我们怎么去弥补这个错误呢?”“不知道。”小魔迷茫的看着我。“妈妈陪你去向商店老板道歉,然后把棒棒糖的钱付了,好吗?”“我害怕。”“不要怕,妈妈陪着你,做错了没关系,改正错误还是个好孩子。”最后,小魔在我的陪同下去向商店老板道了歉并付了棒棒糖的钱,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小魔现在读初一了,从来不私自拿我们的钱,当然,只要是合理的消费,我们都会满足她的需求。
回到家长提出的问题,孩子拿了同学的玩具回家就是偷吗?我看未必。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无律、他律和自律”三个阶段。其中,无律阶段(0~5岁)又称前道德阶段。即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和道德没关系。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我们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小偷”这样的标签,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原因,是因为占有欲?嫉妒?还是想引起注意?弄清楚了原因我们才能因势利导。其次,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比如平时和孩子画画,向孩子借彩笔时要征得他的同意,用完后要及时归还给孩子。孩子需要用家长的东西时也要征得家长的同意,用完后也要及时归还。再次要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要一味压制孩子的需求。压制需求会导致孩子通过不正当渠道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家长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做错了事情没关系,但要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且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承担。小魔现在回忆当时的事件就感叹:“妈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牵着我走进商店的那一刻,虽然我很担心商店老板会把我当成小偷揍一顿,但我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你和我在一起。也让我知道了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偷吗?我想您已经有了答案。做父母是门大学问,值得我们家长认真学、仔细思,愿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