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我和父亲坐上了去成都的火车,早上从南充出发,中午就抵达成都。
临行前,父亲说还从未坐过火车呢,于是有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火车之旅,当然我也是,具体的情形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后来他跟人说过好几次,送老幺去上学,坐了回火车,语带骄傲。
而实际的情况,却让我有点汗颜,更让我感到愧疚的是我后来五年的大学生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我高考的发挥并不理想,分数距当时的普本差了10多分,低于平时的模考成绩,所以选择了复读。当我已经在复读班学习了两星期后,父亲来学校找我,告诉我老家有个熟人的儿子在理工大学有关系,信誓旦旦的说,按我的分数,可以先去读一年专科,第二年就可以保证升本科,给一万块钱,他就可以搞定。当时,在一个村都没有什么大学生的时代,父亲对于读书求学的事情,认知也基本为零,于是,在对方几次保证后,父亲同意了,我也放弃了复读,成了一名理工大的专科生。
在我的五年大学求学生涯中,校区换了三个,从温江的一家疗养院开始,到二仙桥的商学院,再结束于十里店的本校,看上去很励志,其实很悲催,结局更是有点草率与荒唐。
01年的温江,还不是成都的后花园,比较窄的街道两边是低矮的一两层铺面,打车穿县城而过,大约5公理,来了攀钢疗养院,它位于一条乡村公路的左边,而公路的右边是一条小沟渠,沿渠的树叶还未曾发黄,但远处大片大片的金色稻田仿佛宣告着成年。
走近疗养院近门抬头一看,老旧的门楣上刻着攀钢疗养院几个大字,左边竖挂着木匾,写着成都理工大学温江分校,右边挂着的是四川轻化工学院成都分院。可能是正赶上了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的时代,两所高校的200多名学生,就这么神奇的挤在了一座差不多快荒废的疗养院。
不大的院区,高高低低的分布着几栋旧楼,用做教学楼和寝室,不知道之前是做什么用途,院区内绿化还不错,印象中,四季都有常青的树木枝繁叶茂,天然的氧吧。两个篮球场,需要的话也可以当作足球场地用。偶尔无课的时候,也是我挥汗的地方。食堂很小,承包方是本地一户人家,伙食定量供应,每月定量给钱,但冬天的时候老觉吃不够,饿的很快,受不了就得去外面自己加餐。此外,最不能理解的是,疗养内没有一个图书馆。
在此处我度过了大学的第一年,有印象的人事物不多,过的不痛不痒,只是人生中第一次想走的捷径没走通,现在想来,主要还是自己不努力,想着依靠别人,而寄托于别人的希望,犹如镜月水花,总是一碰就碎。所谓的熟人呢,只是利用了信息差,外加稍稍忽悠,就赚了我父亲的1万块钱。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