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3-13

2023-03-13

作者: 做个会思考的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23:00 被阅读0次

    学习《小学数学整体设计的思与行》:

    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就是具体阐述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视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不能够仅仅依靠一个课时完成,而是要在一个一个课时构成的单元学习中逐步提升。因此,不同的学科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都不约而同地以“单元”作为实践研究对象,提出了“大概念”“大任务”和“大项目”等研究视角,形成了具有各自学科特色的“单元整体设计”研究成果。

    记录今天的课堂惊喜:

    第一题:

    学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关于计算的方法,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而且对于其中的算理也大多能讲明白。然而在遇到下面类型的题目时,多数学生却又无从下手。看来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达到融汇贯通。

    为了让学生对此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先从3/4+2/5这个算式入手,让学生说一说结果中的23和20分别是怎样得到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算式上用粉笔划出3×5和2×4这样交叉相乘的形式,但此时学生只是形式上地看懂了算法,此时我追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交叉相乘的积作分子?以此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原来这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相同的数。当学生明白了这背后的道理后,再来做后面的题目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第2题:

    此题属于一道比较典型的数形结合的题目。我们都知道,此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图中看出土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这一信息,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的解题基本上不成问题。因此,课堂上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算法,1-1/2-2/5和1/2-2/5。考虑到这里1/2这个数据的特殊性,部分学生对于1/2-2/5这一算法中1/2的意义可能并未有清晰的理解,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这里的1/2表示什么?请你在图中圈出来,没想到还真是有学生直接就圈出了土豆这一部分的面积,可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式与图的对应,帮助学生明晰数量关系,理解算式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出现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做法,而学生认知的盲点、理解的误区往往也就是在这些时候形成的,看似正确无误的答案,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

    第3题:

    此题我想记录如下两点:

    一是自认为比较值得骄傲的,依据此题拓展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问题串:

    问题1:a-1/2=b-1/3,则a和b比较大小的结果是?

    问题2: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问题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三个问题逐步深入,第一题是对比较方法的一种灵活拓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函数思想的巩固应用;第2题和第三题,则是深化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二点则是,在讲评此题时,四班的孩子说都有第2天,可以不看第二天,那么第1天看作1/2,第3天看作3/5,这样就比较出来了。当我在3班上完课后,才发现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按我的想法,我理解是第1天和第3天都加上了相同的第2天,结果却不同,那么通过比较1/2和3/5的大小,就是第一天和第三天的比较结果。然而这样的空讲,多数学生是难以理解的,3班的孩子则用一个算式干脆利落又直观形象地比较出了结果。方法如下:

    因为1/2<3/5

    说明第一天+第2天<第2天+第3天

    两边同时减去第2天,就可以得出第一天<第3天。

    现在在记录的同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性质,但现在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觉地用这一思维来解决问题,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呢?

    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3-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mq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