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凉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已成为夏季的一道风景。记得小时候,笔者所住的武原镇朝圣桥河西直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显得古朴沧桑,街道两侧大都是百年老宅,老房子虽然冬暖夏凉,在连电风扇都没有的年代,到了炎热的夏天,乘风凉不失为消暑的方法。
晚饭后,吊几桶井水,泼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白天积聚的热量随着水蒸气散发后,就搬出了竹椅,藤榻,春凳还有铺板等一应家什,没有规则地摆放在街旁的空地上。不管有没有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几乎“倾巢”而出。有的坐着,有的躺着,大家以最散漫的姿势,开始乘风凉。
繁星点点,清风徐徐,掠走了燠热,也驱散了白天的烦躁。摇曳的柳枝下,大人们聊着家常里短,小朋友们躺在铺板上看月亮,数星星:草鞋星、十字星、黄昏星、北斗星、长庚星、牛郎星、织女星……
数着数着,便进入了梦乡。
然而,并非每天都有风,有时树梢一动不动,半点风息都没有时,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蚊子也纷纷出动,人们越是烦躁,它们似乎越要凑热闹。老人们摇着蒲扇,扇出来的虽然还是热风,仍然乐此不疲。他们边扇边拍打驱赶着身上的蚊子。小朋友们再也不会安静,拖着木屐追赶、捕足萤火虫。
有人从家里捧出西瓜。一个西瓜剖成十来块,大家分着吃。没有冰箱的年代,井便是天然冰窖,西瓜在冰凉的井水里激了一天,井水的清冽早已渗透到瓜瓤里,咬一口,一股清凉,滑入腹腔,这是多么惬意的感觉。由于人多,一块西瓜下肚,还不解暑意,各自从家里拿来了白雪团、黄金瓜,还有枣子瓜,边吃边聊。神侃海聊间,倒是忘掉了闷热。
突然间,远处传来了阵阵滚雷,闪电划破长空。雷呜闪电之际,风也越来越大,人们纷纷撤离回家,倘若动作稍慢一点的,就会被豆大的雨粒砸着。有的人却慢慢吞吞地,似乎故意让大雨淋个湿透,来个天然淋浴,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如今闪电雷鸣越来越少,小时候乘风凉,经常看到闪电,当一道道闪电拨开重重的夜障,划破苍穹时,随之而来的便是沉闷的雷声。闪电和雷声,虽然隔三差五地出现,却很少下雨。老人们从闪电的方向,找到未来几天的气候规律,如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是:“东显、西显,晒煞螺狮蚌鹬;南显火门开,北显有雨来。”的谚语(“闪电”在海盐方言里称“忽显”)。
我家住在朝圣桥西堍,没风时,会搬到桥上乘凉。旧时的朝圣桥还算宽畅,桥面两侧摆上凳子、椅子后,中间还有足够的通道,桥上或多或少有点风。“风生水起”,风和水,是一对栾生兄弟,有水的地方必定有风。所以,无论是朝圣桥、同安桥、包括大栅桥、小栅桥等等,都是乘风凉的好地方。夜幕降临后,来到桥上乘风凉,早已成为夏季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静下心来,凉风便会掠过河面飒沓而至,送来的是素净清涤的凉爽。当你闭目养神时,还能听到轻拂在耳旁的风声细语。
武原镇临海抱水。境内水网如织,纵横交错。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古城景色被毫无保留地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潋滟的河水,托起了千年古城的夜色之美。
如今老城旧貎不复存在,替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改革开放后的开头几年,三废治理没跟上,河道内垃圾漂浮,虫蝇孽生,河水变臭,乘风凉的人群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几年,经过治理,河水开始变得清爽,乘风凉的人又多了起来。
只要你留意,无论是海滨公园,还是城区大大小小的桥上,每当晚霞退去余辉,便有不少人聚集在桥上、河边、或者古海塘上乘风凉。这是因为乘风凉不仅仅给人以凉快,更是一种姿态、一种习俗、一种对往昔生活的一种怀念。现在高科技虽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仍然是人们最纯粹的本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乘风凉是人与自然最亲密也最简单的接触,人们倚着桥栏,面对清澈的河水,享受清风温柔的抚摸,呼吸着来之不易的清新时,有一种乘风而行的飘然,那是一种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舒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