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练习双拼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现在速度基本上在七十左右,发挥得好速度能达到八十多,最高记录90字/分。
如今的速度已经比较顺溜了,对于速度超过100字/分,也充满信心,笃信一定可以突破的。现在的“平台期”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时刻,等积累够了自然也就会突破一百的。
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的眼光可以看到不久之后的未来,可以看到那“突破100字/分之后的时间”,所以内心笃定。
在练习双拼方面也只能看到几个月之后的未来,但是对于那些重大的事情呢,能不能看破时间,看透未来呢?
记得第一次用“长期视角”思考问题,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梦想,有的要当医生,有的当警察,有的要当战士,有的要当宇航员,我说要当一名发明家,因为当时我也确实喜欢捣鼓一些东西。
后来这个梦想就在心里面发芽了,咱是以后要当发明家的人,初中的时候就经常性思考未来,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
高中的时候,发现当发明家有点不现实,还是当一个老板比较靠谱一些,直到上了大学才发现,真是想多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发现只能做一个电工,甚至当时连工作也做不好,真的是当头棒喝。
伴随着走进生活,眼光开始变得越来越短,有的人讲这是认清现实,可我不想认清现实之后,直接就认命了,内心一直保持一些理想主义,朋友说我活在梦里,不现实。
如今才彻底想明白,认命之后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更没有什么预判,也不需要希望,因为这是命啊。
——从此会彻底失去,时间的视野。
认命了就无所谓了,不需要“长期主义”了。
开始尝试投资的时候,的确是盲从,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能体验到:看不透时间。
即便实践两年多了,还是觉得无法看到两年后,能看到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迷雾,即便有些预判,那些也只是想象。
无奈承认在“长期视野”方面,就是“目光短浅”。
因为无法看透时间,没有相应感知,不能理解未来,所有才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心酸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少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干啥,为啥努力,到老了徒自伤心,充满心酸:要是小时候多努力一下该多好啊!
更伤心欲绝的是当老人把这些心酸经验讲给孩子听的,孩子不仅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还持有于此相反的经验,觉未来长着呢,我怎么会伤心呢?甚至可能觉得这都是危言耸听。
能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如果写的是谬论,应该很难留传下来,早就被故人批判了
如果都能看破时间,拥有长期视角,何至于老大徒伤悲呢?
对时间感知方面,听到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站在起点你会感觉未来遥遥无期,站在终点你会觉得犹如白驹过隙。
即便是有了很多次这样的体验,还是觉得错觉挺强烈的。
对于时间的感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笑来老师讲,要把时间当作朋友,而不是让时间成为你的敌人。
在写作上,2016年的时候,确想象不出我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在这方面是没有天赋的,不要讲天赋了,根本就是“负基础”,内心就是非常讨厌写作的。
直到学会写作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我难以想象到六年之后的今天,正在写作的样子。
在写作上,真的做到了成为时间的朋友。
而在其他方面,有做的好的方面,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考一建就暂时没做到。
有句话讲人们对于做计划方面的视野:
总是对短期目标期望过高,而对长期目标期望过低。
比如在大面积减肥失败方面,周而复始,不断遭受折磨。
正确的减肥心态是:用多长时间胖起来的,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瘦下去,而不是锻炼几天就想立刻见效,甚至为此买减肥药。
渴望在极短时间内减肥成功,结果往往是惨不忍睹,不得不一年一年订立目标,最后就直接放弃了,而如果一开始就慢慢来,允许自己慢慢瘦下来,说不定在放弃的几年时间里,就已经减肥成功了。
这就是在时间感知方面的偏差。
如果我们能正确感知时间,那么就会做出更正确的规划,知道怎么做能达到目标,就会对未来更有耐心。
《劝学》里面讲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结起来五个字:一切靠积累
用"长期视野"正确的感知时间,允许自己慢慢积累,去达成目标。
放弃短期的视角,找到那些长期值得做的事情,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蜕变。
今天学践行群课程《一只狗的家族传承》着实被刺激到了。
活的不如狗,哈哈。
在长期视角方面,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一切靠积累,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