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
作品记录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轻松的语言对知识分子等当代情况进行了另类的解读,同时也表达其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正视态度。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在他的叙事中,时代里的那些沉默恰恰就是他最纯洁的主题。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23、现在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
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
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假设文化领域里的一切论争都是道德之争、神圣之争,那么争论的结果就该是出人命,重大的论争就该有重大的结果,但这实在令人伤心。
假若重大的论争没有重大的结果,那就更让人伤心——一些人不道德、没廉耻,还那么正常地活着,正如孟子所说:无耻之耻,无耻矣!
我实在不敢相信,文化界还有这么多二皮脸之人。
除了这两种结果,还有第三种结果,那就是大家急赤白脸地争论道德、廉耻,争完了就忘了;这就是说,从起头上就没把廉耻当廉耻,道德当道德。
像这样的道德标准,绝不是像我这样的人能接受的。
——《论战与道德》
24、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在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很显然,第一个方面是真的根本。倘若取向变了,成就也就说不上,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要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就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弄清哪一种价值取向比较可取;二、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推进它。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25、我们知道,非洲有些地方有对女孩行割礼的习惯,这是对妇女身心的极大摧残。一些非洲妇女已经起而斗争,反对这种陋习。
假如非洲有些食洋不化的人说:这是我们的文化,万万动不得,甚至搬出文化相对主义来,他肯定是胡扯。
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家对待外文化的态度,可不是让宋公明当行货,也不是让非洲的女孩任人宰割。
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
我对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评,这是因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权利。假设我拿了绿卡,住在外国,你说我没有这种权利,我倒无话可说。
这是因为,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而行尸走肉是不配谈论科学的。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26、作为驴子之友,我对爱马的人也有一种敬意。
通过刻苦的修炼来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敬祖宗畏鬼神、俯仰皆能无愧的好人,这种打算当然是好的。唯一使人不满意的是,这个好人很可能是个笨蛋。
直愣愣地想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这是任何猿猴都有的想法。
只有一种特殊的裸猿(也就是人类),才会时时想到“我可能还不够聪明”!
所以,我不满意爱马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许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提出一个骡子式的折中方案:你只有变得更聪明,才能看到人间的至善。
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答案。
我更喜欢驴子的想法:智慧本身就是好的。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智慧与国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