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遇到一位旧同事,听说他给自己的儿子购买了学区房。我问他你们住哪儿,他说准备把原来的房子卖了,一家都搬进去。
显然,从新房搬到老破小,生活质量是一定会降低不少的,但“为了孩子”,很多人都觉得值。
无独有偶,就在昨天,我在电梯间看到我家旁边即将新开一家幼儿园,第一家从宝宝15个月开始就走IB体系的学校,10人一班配将近10个老师,大部分外教,学费大概10万一年。
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有兴趣。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初心是一样的,对中国家长来说,只要能供得起,钱都不是事儿,自己的事儿也不是事儿。
大家都在用肩膀把孩子抬高一点,再抬高一点,让他们能在初始阶段就获得一个超越别人的初始高度。
但是这样的策略总是对的么?
前几天李克强总理说了,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是3万,但这个数字呢,还都是被发达地区的少数人给拉上去的,事实上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块。
我相信这样的数据如果是一个自媒体号发布的,肯定会被骂死,但由总理在公开场合说出来,就没什么话说了。
上次我也发了一张财富表,在中国一整个家庭的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就超越了90%的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真的没富到你想象中的程度,只是人口基数大,网络把十几亿里选出来的极少数“代表”的情况扩散给了所有人,再加上随意吹牛,导致看上去不穷而已。
很多人就算已经晋升到了前10%甚至前5%,如果要这样去负担孩子的教育成本,势必也会大幅度减少家庭的可支配和可投资资金。(别说学区房是投资,只有在自家孩子不上学的前提下还去买,才叫投资,否则叫“没办法下的自我安慰”——离入学还这么久,上学期限又这么长,这期间政策变了呢?)
它就是教育成本,只不过有时候运气好不亏,有时候还赚了而已。
培养孩子,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1.拿出较少一部分资金,就能满足几乎所有的培养教育需求。
这种家庭,怎么付出成本都不为过,因为家里有皇位要继承,你的心智和能力稍稍进步一点点,家里的财富因你这“一点点”而增值的部分,或少被败掉的部分,就已经是普通人一辈子的收入了,也肯定抵得过教育投入。
对于这些阿哥和格格来说,学习如何把10000变成11000的技术,远比吭哧吭哧从0到100要重要,甚至从把从10000变成11000变成从10000变成11500,也比普通人的完整逆袭之路更有收益。
所以给最好的,不仅没毛病,还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2.砸锅卖铁让孩子上到一个基础教育的门槛。
这种家庭,是中国最为底层的家庭,但数量绝对是非常庞大的,耗尽全力甚至拼拼凑凑问亲戚朋友借点,也就堪堪能供一个孩子接受到一个比较基础的教育门槛,比如大学。
这有没有意义呢?
不能说没有意义,大学是一个门槛,大学毕业是很多很多工作的基础条件,就跟最早的“小学毕业”或者是“识字”这样的门槛差不多,不排除以后会提高,但现在这档线就是大学。
所以就应该砸锅卖铁?那也不一定,不上大学还有很多路可走,我家里的阿姨30岁,初中文化,每个月的收入就比城市里大部分人要高,平时吃住又都在一起,大家互相尊重,生活水准还行,你看,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吧。
所以这样的家庭不存在绝对的划算或是不划算,赌对赌错的概率都有,但让孩子拥有一个“起步价”来改变循环贫穷的命运,就算赌错,也不能说这个决策本身不对。
3.砸锅卖铁让孩子进阶到了一个貌似更好的教育环境。
如果你身处在大城市,身边较多的就是这类家庭了。
教育都没问题,供到博士也花不到家里几个钱,但为了让孩子能进入到一个看起来好那么一点点的学习环境,愿意散尽家财。我身边长辈就有为了让孩子留学,把房子卖了的。
他们不同于最底层的家庭,最底层的家庭就算散尽家财,也并没有多少,孩子可以通过在大城市的打拼,轻松帮家里还清债务,所以或许不能说不划算。
但他们通常是积累了一些财富的,甚至在一二线城市混到了中产或接近中产,那么他们的砸锅卖铁代价就有点大了。
首先他们不像第一类人,他们的孩子在学业结束后还是要做从0到100的事情,而不是从10000到11000,那么这增加的“学识”是否能抵得过成本就不好说了。
其次他们的砸锅卖铁,学区房还有回来的可能性,卖房留学类的就不仅放弃了这些年的财产增值,连财产本身都放弃了,这对于孩子来说,起点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
孩子的教育是大事,当然是大事,但是不是除了这个全都是小事?
孩子的未来不确定性非常强,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如果你的钱足够在每一方面都做得很好,那固然好;但如果你需要砸锅卖铁把资源都投入到一件事上,就需要三思了。
你的孩子可能能力很强,但从0起步的时候真不一定能被人赏识出来,在市井的规则下被人打得屁滚尿流也说不定。
能力强也需要大舞台的映衬,有皇位的人本身就自带舞台,只要你成为梅兰芳,就不愁没戏唱;而把资产都耗尽了的,则真有可能什么都没捞到——资产没了,孩子也平平——梅兰芳跟街头乞丐一道,没准真没人多磕几个响头的收入来的高。
所以要不要砸锅卖铁培养孩子?最富和最穷阶层都可以尽情投入,就是中间的一定要谨慎。
走到中产或接近中产,已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不错的成功,这种“成功”甚至可以传承。
但你一定要明白,中产或接近中产在我国的人数占比依然是极少的,这就意味着你下面还有极多数量的人,在试图往上挤——你往下的通道,可是个大大的口子。
先守住当前的成功,再去想更大的进步,是这个阶层每天需要对自己说一遍的话。
--------------------------------------------
蔡垒磊:著有畅销书《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者,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视频号: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