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国民app,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网络生活。
"加个微信吧"已然成为了绝大多数国人社交关系的起点,让五湖四海的人们成了数字世界鸡犬相闻的邻居。
10亿用户的巨大体量,让微信的每一次更新都备受关注,正所谓"微信无小事"。
而这一次,微信在朋友圈功能上推出的【三天可见】,再一次掀起轩然大波,"Only 3 days of Moments viewable"已俨然成了新的潮流。
为什么?
这样的功能为什么会被推出,又得到了如此广泛的拥护簇拥?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从开发者、用户,和微信这个社交软件本身三个角度来谈。
首先,微信作为一个社交软件,得到如今这种巨人级别的用户数量和地位,离不开它最初单纯的【熟人社交】性质。
我记得自己最初从QQ转移到微信,是因为爱上了它那种"小环境"感,自己随便发个朋友圈,过一会儿竟然出现个小红圈数字,不一定很多回复但感觉被人关心。
同样,别人的朋友圈我评论了,其他共同好友再评论时我还会被提醒,这种互动中有强烈的【参与感】。
最迷人的是,我能看到的所有都是我列表里好友的动态和互评,不像qq微博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有什么消息也能混进我的眼睛。这种纯粹的熟人环境,让我安心,敢于说所有真实的话。
但是,当微信的地位上升,功能丰富,便复杂了起来。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微商圈,每个人的相册也成了他的一张社交名片。加好友,翻pyq,找谈资,拉近关系,成了大多数人的社交逻辑。
列表里熟人的比例被稀释,我们的一言一行就要背负上社交舆论的压力,可能暗地里还有我们不知晓的有色眼镜,在评判着我们。
这就使我们,渐渐变得谨小慎微——朋友圈是我们的一种【彰显】。
你所留下的都是你愿意展示的,其实你没有那么光鲜。为缓解这一点,微信也做过别的努力:设分组,照片转私密,关闭朋友圈功能,似乎都没有这次【三天可见】来的成功。
因为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在网络上的【被遗忘权】——我发过的东西我后悔了,不想让你看了,但我不想删,因为那是经历是过程;又满足了朋友圈作为"Moments"的功能——【即时性】,分享当下的每个生活瞬间,记录心情。
于是,敏感神经的人迅速发现了这一新功能群起而用之,使另外一部分对此无所谓的人有了一种"信息不对等"的不平衡感。不甘心自己沦为别人的"挖坟乐园",这个设置就成了循环。 我本人,是个很情绪化的人。
所以我的【三天可见】时开时关。
我想我很有发言权,在此行为的动机上。
既然朋友圈已经成了对外展示自己的窗口,微信成了重要的社交工具,那么我的一言一行就要三思而后行。
有时候我心态崩了、情绪爆炸,我只是希望把那些不好的过往暂时隐藏,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既没有屏蔽谁,又封印了过往,给我空间收拾好心情。
在此期间,过往已无意义,从每个当下了解我好了,请给我【被遗忘权】。
我希望你记住每个当下里最鲜活的我。而非我过去刻意留下的那些【彰显】。
同样,被封印的那些,成了只有我自己可见的"相册",真正发挥了【记录】的功能。
我曾经每一天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不必因为怕被谁挖坟看到而忍痛删除。不希望你通过以前的某一刻,猜测揣度我是怎样的人。
你只需要在当下和我互动,就可以认识最生动的我。我整理好情绪,再把过去打开时,那是我希望给你看到的我,至于走过的路酸甜苦辣,我自己心中有数。
好也好,坏也罢,敬往事一杯酒,我仍然拥有每个当下。
等我愿意开放朋友圈,你还是可以用这种点对点的窥探来满足你对我的好奇。我想,微信这次是聪明的,它挽救了"朋友圈"这个生态功能的崩塌。
微信需要对手,才能不断在竞争中更完善更强。然而当没有人能与之抗衡时,没有应当经受的挑战时,它的【自我修正】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
高处不胜寒,在微信不可挑战的地位背后,也许是一种痛苦和隐患。
本文借鉴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件事,微信是不是做错了?》的观点,提炼了该文的精华,加上本人的一些想法整合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