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奥地利】史蒂芬·茨威格“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史蒂芬·茨威格
史蒂芬·茨威格曾被誉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传记的形式介绍了14个人类历史上命运攸关的时刻,包括:美洲大陆的发现;攻陷拜占庭;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秘鲁黄金帝国的发现;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南极发现者的争夺等。
本次阅读分享包括两个部分:1. 分享本书中的三个故事。2. 总结阅读感悟以及本书的优点。
一、 拜占庭的陷落
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象征着中世纪的结束,对整个欧洲局势的影响深远。 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曾经一度宽广无垠,从波斯直至阿尔卑斯山脉,又延伸到亚洲的荒野,而到了1453年,拜占庭只剩下都城君士坦丁堡一部分弹丸之地,就在这一年,这颗拜占庭帝国最后的明珠终于被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克。
茨威格为我们展现了这场历史性的战役既具有戏剧性的一面,整个战争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君士坦丁堡的人们拼死抵抗,几次力挽狂澜,但最终抵挡不住命运的洪流,这一刻值得称之为人类历史上闪耀的一刻。
拜占庭与土耳其的疆域图(仅存的君士坦丁堡) 1. 马霍梅特
1451年,马霍梅特继任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他出手果断残忍,但又智慧狡猾。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得知这一消息惊恐万分,他心里十分清楚,这样一位野心十足的帝王必定会进攻君士坦丁这一块仅存的弹丸之地。
于是他立刻派遣使者向罗马求救,期望罗马能够出于宗教考虑出手援助,但也正是由于宗教分歧,罗马并未真正出手援助,只是象征性地派了几艘舰船和几百名士兵。
君士坦丁希望与土耳其谈和,但事实上马霍梅特在签署和平协议的同时又与周边国家签订了三年的双边中立协议,以确保他攻占拜占庭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为了发动战争,马霍梅特在拜占庭进入黑海的必经之路建造了一座军事要塞,将拜占庭死死围困。此时,战争开始了。
2. 战争开始
君士坦丁堡呈三角形,它南临马尔马拉海,北濒金角湾,西面是开阔的陆地,马霍梅特率步骑兵17万、舰船320艘,从西面的陆地与海湾双向夹攻。
君士坦丁堡的防御西侧的君士坦丁堡有一个抵御外敌的有效底牌,那就是狄奥多西城墙,它在千余年里被历代皇帝一再加固、重修,堪称固若金汤,当今世上最强的武器也无法摧毁它,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有效地抵御住了土耳其人一次次的侵略。
马霍梅特为了攻克城墙,土耳其请到了当时匈牙利大炮铸造师乌尔巴斯,创造出了威力巨大的大炮。又动用了几百名民夫和一整支军队,花了两个月时间马不停蹄地将大炮运到城下,4月12日,这个每发炮弹重达500斤的大炮像个咆哮的巨兽,一次次轰炸那片传说中坚不可摧的城墙,很快,城墙危在旦夕,护城壕也被土耳其士兵填平,但是凭借君士坦丁堡的守城优势与人们的浴血抵抗,土耳其人一次次被击退。
而马霍梅特在金角湾处设置的舰队也遭遇失利。罗马虽然只派来了4艘意大利的橹舰,但也突破重围,驶入金角湾并为君士坦丁堡带来了物资。
这也是一波三折的过程,在这四艘橹舰在距离安全海港百米之遥的位置突然遭遇停风,被土耳其150艘舰船围困,城墙上的君士坦丁堡人民眼睁睁看着援军危在旦夕,在所有人都绝望之际,奇迹终于出现,海上刮起了风,橹舰终于航进并驶进安全的海港。短暂的希望终于漂浮在这座阴郁绝望的孤城上。
而另一方面,马霍梅特连连失利,土耳其军队久攻不下,士气低迷。在反战情绪日益高涨的土耳其军队中,天才的作战家马霍梅特想出了一个大胆又疯狂的计策,正是由于这个计策,扭转了战争的局势,也让这场战役时至今日都依旧震撼着人们。
3. 天才的计划
马霍梅特做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异想天开”的计划,他要从君士坦丁堡北部的金角湾处进攻。
虽然金角湾这片海域被拜占庭人死守,但这片海域前的沙滩正是君士坦丁堡最薄弱的位置。但同样,拜占庭人也知道自己的这处弱点,因此土耳其的舰船根本无法攻入金角湾,海路行不通。
但这个计划的天才之处在于,他要让数百只舰船翻越嶙峋的岬角的陆地进入金角湾。
舰队从陆地运入金角湾(红色箭头)因此,马霍梅特一方面命令大炮昼夜不停地轰击拜占庭城墙,吸引拜占庭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人力将70艘船舰翻山越岭,硬生生从一个海域通过陆地运到了另一个海域。而后轻松占领了金角湾,从守备薄弱的城墙长驱直入,威胁薄弱的侧翼,迫使拜占庭原已不足的守城兵力分散在北侧更加广阔的战线。
4. 最后的壮烈
这场激烈的战争到这里已经六个星期过去了。侵略者强大的炮火轰毁了多处城墙,更加顽强的拜占庭守军死死守卫着家园,用血肉之躯屡次击退土耳其军队的强攻。
战争进行到这里,双方都知道,即将面临着决定历史的最后一刻,成王败寇,就在此一役。
这次战争中,拜占庭人展现出了他们的坚毅勇敢,如同星星般璀璨在欧洲历史的夜空里。最终君士坦丁皇帝下令举行一次感人至深的仪式,全城百姓,不论信仰,年龄,职位,通通全都集合起来,举行一次空前绝后的游行。这是欧洲最感人肺腑的几幕中的一幕,人们沉沦在难忘的极度兴奋之中,命中注定必有一死的人们带着恐惧也带着敬畏,齐声祷告,下定决心保卫自己的心爱之人,以及自己的家园。
如果可以,真的希望这世界能够永远和平,战争带来的死亡和伤痕不仅仅刻在人们心里,甚至刻在这片土地上,伤害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每一代人。
1453年5月29日凌晨一点钟,这历史的一刻,马霍梅特发出攻击信号,激战开始两小时后,土耳其军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倒是士兵变得疲惫不堪。最后,马霍梅特只好动用最精锐的卫队,亲自带领一万两千名精兵冲锋。至此,拜占庭城里则钟声齐鸣,尸骨成群,身受重伤的士兵依旧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死死守城,攻城云梯又一次被推下城墙。
拜占庭似乎得救了,巨大苦难战胜了最野蛮的进攻。
5. 命运的小门
正当拜占庭即将得救的至关重要的一刻,悲剧性的意外发生了,拜占庭被灭亡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
君士坦丁堡的内墙城墙的小门中有一个被称为凯卡波尔塔的小门,出于难以理解的疏忽,在如此紧要的攻守战中竟然完全敞开着。
马霍梅特的近卫军在攻破君士坦丁堡外墙之后,正处在苦无良策攻破内墙的当口,发现如此坚固堡垒中的这个小门竟然敞开着,可以从容通过。本来他们以为这是一种诡计,但当他们利用小门轻易地进入到了内城,还从背后突袭了还蒙在鼓里的守军时才真正相信。
最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皇帝光荣地奋战而死。马霍梅特近卫军发现凯卡波尔塔的小门的那一秒钟决定了拜占庭灭亡的命运,决定了世界的历史,这一秒钟显得如此神秘,或许这一秒钟,是属于命运的一秒钟。
“拜占庭轰然倒塌的声音回荡至远方,整个西方为它的倒塌而震颤。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茨威格
二、 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1837年人类发明了电报,实现了人类信息的同步性——远距离通信。但实际上有一个最后的问题,由于铺设在海底的电缆不能够传输电讯信号,因此不能实现跨越大洋的信息传输。所幸人们发现并利用天然橡胶作为绝缘材料,成功在1850年,于加莱(法国)和多弗(英国)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
这此后人们对于跨越大洋的信息传输愈发的渴望,期盼链接欧洲与北美洲,但这在技术层面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对于海洋的深度,地理结构,海底磁场均没有精确的知晓,并且如何将电缆放置在宽阔的海洋里也是未知难题。很多人对于横跨大西洋铺设电缆的设想表示激烈的反对,四处充斥着“不可能,可笑!”的反对声。
“一桩奇迹或者一件非凡之事的发生,其第一步总是某一个人相信这奇迹会发生,什么时候这都是奇迹发生的前提。当学者们犹豫不决的时候,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天真勇气偏巧能带来创造性的推动力”
——茨维格
1. 铺设电缆的准备工作
这项伟大的事情正是由一位商界显赫的年轻人赛勒斯·菲尔德完成,他偶然间结识了一位正在美国本土的纽约与纽芬兰岛间铺设海底电缆的工程师,并冒出了一个想法——通过海底电缆将欧洲与北美两个大陆连接起来。
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他立刻以不可思议的能量投入这项工作中,快速成立了一间私人公司,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展这项伟大的事业。
由于先前相关的水下电缆都铺设在狭窄的水域,这与宽阔的大西洋完全没有可比性。原因包括:
1) 天气:在普通水域内,只需选一个晴好的日子,使用寻常的蒸汽船沿途放下三四十英里的电缆即可。而在大西洋上,需要至少不间断航行三个星期,天气与航行过程均承担巨大风险。
2) 没有一艘船可以承担住跨越整个大洋所需的电缆,至少需要辅助载货的船一同出发。
3) 跨洋电缆的材质要求更高,它需要更加耐压/结实,又弹力十足,这条巨长的电缆上出现任何一点点损伤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
然而人类在困难面前从未畏惧过,菲尔德生产出了三十六万七千英里长的跨洋电缆,长度足以绕地球十三圈。同时,英美两国政府也派出最优秀的舰船,将电缆各分一半装在船上。
一切就绪,等待出航。
2. 重重失败后锲而不舍
最初的计划是:来自英国的阿伽门农号与美国的尼亚加拉号各自从自己国家出发,一起开到实现计算好的大洋中间点,在那里将电缆连接在一起,但出于保险起见,先由美方开始出发,铺设到大洋中间。
随着电缆的铺设,专家们也始终测试着信号传输质量,起初一切顺利,船航行了五天五夜,前进了335英里,到了8月11日,在多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后,人们不约而同放松了那根一直紧绷的神经。
但突然之间,那个用来铺设电缆的放线机突然没了声响,船上漂浮着一种尴尬的宁静,菲尔德错愕地跑到机器旁,发现它正在空转,而电缆呢?电缆突然脱离了绞盘,船上的这头彻底地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再也找不到踪迹。
一个小小的技术错误,几年的辛苦准备毁于一旦。
第一次的失败,菲尔德不仅仅失去了三百英里的跨洋电缆,还错过了最适合铺设电缆的夏季。
但他是个性格坚毅的人,第二年,也就是1858年的6月10日,他带着新的勇气与旧的电缆再次出发了。积累了上次的经验,这次选择了新的方法:即从大洋中央开始向两边铺设电缆。
而不幸的是,英方的船在出发的三天后,海面上出现了一场巨大的风暴,而原本可以抵御风暴的战船也为了能够装载电缆进行了改装,再加上沉重的电缆,整艘船都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次糟糕的风暴持续了十天,在巨浪中,人们凭着勇敢与坚强的意志最终抵达了约定的大洋中央。
但就在开始铺设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那些电缆早已在颠簸中乱成一团,不能使用。于是不得不带着叹息再次结束了这次航行。
3. 短暂的狂欢
尽管股东们纷纷想结束这个荒唐的冒险,但最后再次败给了菲尔德的坚韧。
于是在第二次出航的5个星期后,1858年的7月17日,舰船再次出航。
这次英美两国的船低调地出航,十一天后集合在大洋中心,成功将电缆对接后,便开始了向岸边铺设之旅。当他们越行越远,而电缆也有惊无险地在8月5日这天,成功地全部铺设到了大洋底部,实现了跨越一个大洋,两个陆地相互连接的胜利。
终于,人类的话语能够从一个大陆传到另一个大陆,维多利亚女王的讯息通过电缆顺利地传达到纽约。
在倾听过跨越大洋的第一个词汇后,人们惊喜地庆祝着菲尔德的胜利,开始了庆贺与狂欢,赞美着菲尔德的成功。
而残忍的是,这份跨越大洋的电缆在9月1日彻底地沉默起来,人们,包括菲尔德都不得不接受电缆传讯失败的事实。
一时间,所有恶意的指责声向潮水一样涌向菲尔德,英雄变成了过街老鼠。
4. 13年的坚持换来成功
那些被忘掉的电缆在海底静静躺了六年,在被世人遗忘之际,菲尔德再次在众多幸灾乐祸的蔑视中再次站了出来。
他使用60万英镑的资本获得了再次铺设电缆的资格,驾驶着新的大船,带着新的电缆,再一次在大洋里铺设了电缆。
而这次,正是由于6年间的电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菲尔德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这份新的电缆在铺设后,成功地,真正地实现了跨洋的信息传达,并且这一次,再也没有沉默。
有的时候,立刻去做,要比踌躇不前更有效。
三、 第二名的南极探险家
第三个历史瞬间是讲述南极洲的发现过程。
二十世纪是一个没有秘密的时代,所有的陆地都已经被探索过了,除了一个,那就是南极洲。由于南极的恶劣气候,相继前往的探险队没有一个到达目的地。而最终,有三艘船只负载着国家的期望与荣誉驶向极地,分别是代表美国的皮尔里与库克,代表挪威的阿蒙德森,以及代表英国的海军斯科特上校。
一直以来被诗人一遍遍传唱,被学者反复研究,被最高领导人致以崇高敬意的冒险,不是第一个到达并占领这无人之地的人,反而是第二个,那个将生命都葬送在白色荒原的失败者。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不寻常的。
这个人,就是英国海军少校,罗伯特·福·斯科特。
1. 无用的探险
斯科特作为一个“冷峻、刚毅”、“恪尽职守”的英国军人,他“意志坚强如钢”,牺牲自己财产组建了一只30人的队伍,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刚出世的孩子,搭乘“新地号”,于1910年6月1日从英国出发,驶向南极。
1911年10月他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探险。
斯科特队长仔细计算探险,在南极夏天的太阳刚一露头,便开始这次处处谨慎小心的胆大行动——争夺南极。而此时另一队人——挪威探险家阿蒙德森,已经比他们更靠近南极极地110公里。
斯科特小队从观察哨所出发,分小组返回。开始是30人,然后是20人,10人,剩下最后5人参加这一壮举。于是“两只很小很小的队伍出发了,一支向南,向未知之境挺进,另一只向北,回老营去”。
向南的五人带着队伍中最精良的装备,行驶在寂寞无声的荒原上,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影子从右向左缓缓移动。意志最坚定、技术最精湛、体能最优秀的四个队员以及斯科特本人,怀揣着最大的渴望,内心的希望之弦崩得极紧,在离极点五十公里外休整,打算做最后一次冲刺。
然而,他们始终慢了一步。斯科特在极点发现的唯一奇特的东西,并非出自自然,而是出自敌人之手——阿蒙德森凌乱的废弃营地上,高高飘扬着挪威国旗。
“这就是说,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忍受匮乏成了可笑之事,几星期、几个月、几年怀抱希望简直就像发疯”。
但他们坚持继续向前,默默走完最后一段路程,伤心地将“迟到的联合王国国旗”插在阿蒙德森胜利的标志旁边,黯然离开。离开辜负了他们的功名心的地方,他们心中钢铁意志的弹簧松了,回去的路程不是为了不朽的事业,而是作为一个失败者,保全自己的躯壳。
2. 付出宝贵的生命
回去?为了肉体毫无荣誉的返回,然而回程危险十倍。
斯科特五人唯有沿着来时的路线,找到储存点才能有足够的燃料和食物供给接下来的行进;而迷路,就意味着死亡。
天气愈加糟糕,寒冷、风雪击打这些可怜人最后的信心。食物定量持续减少,一天三顿到一天一顿午饭,身体缓慢但坚定地衰弱下去。燃料持续不足,每个储存点都令人失望,体温流失,四肢僵硬。
第一个队友倒下了,大力士埃文斯倒在雪中,举止失常,很快就平静的死去。
第二个队友出走了,冻掉脚趾的奥兹艰难地跟上队伍步伐,在一个暴风雪的早晨,奥兹离开了拒绝抛弃他的队友,将自己的身体投入了冰雪棺材中。
剩下的三个人精疲力竭的行进在铁一样冰冷的荒原上,直到三月二十一日,暴风肆虐,阻断了他们去往20公里外储存点的道路,他们被困在零下四十度的帐篷中,希望随着食物的耗尽而破灭。没有人来救他们了,这是他们的死地。
斯科特在去往南极极点的过程中一直记录日记,他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了三封信。一封留给他的妻子,他的遗孀,告诉她将永远拥有他的爱;一封给他最好的同伴、一起患难的战友们的亲人,安慰他们,为死去战友的英雄气概作证;最后一封献给英国,为“这场事关英国荣誉的斗争中并非由于自己的过失而招致失败辩解”,最后以惊人的激情大声疾呼:恳请你们千万照顾我们的亲人!
斯科特用僵硬的手指留下最后的话语,冰封了一年后,才在寻找他们尸体的队员手里解冻。斯科特小队留下的照片、电影胶片以惊人的速度传遍整个世界,人们得以见到,那个除斯科特和他的伙伴们以外只有阿蒙德森目睹的南极风光。
然而这些能一改斯科特这个失败者的命运,能将死去的灵魂唤回到他们僵硬冰冷的躯体中吗?如果第一名不值得歌颂,那还有什么神圣的秩序可言吗?
然而——
“看似徒劳之事,再次结出硕果,被耽误的事情化作对人类的大声疾呼,呼吁人类集中精力去完成未竟之业;在壮烈的搏击中,英勇的死,死犹胜生,奋发向上直抵无穷的意志将会从失败中复活。因为只有偶然的成功和轻易得手才燃起人们的虚荣心,而一个人在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命运抗争中倒下去时却最能显示他高尚的心灵。”
——茨威格
四、 阅读感受
1. 本书的文学水平极高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有着气势恢弘的场面描写,也有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读的时候非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十分丰富的戏剧感。
茨威格对于气氛铺垫的手段非常老辣,非常能够带动读者的共鸣情感,同时因为选题都是一些历史重要节点的缘故,不需要像读小说一样前面有一段长长的人物感情铺垫,所以阅读起来全程高能。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夕的全程祷告,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时写遗书的片段。种种动人画面,经过茨威格文字的加工,给读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既视感极强。
2. 题材不局限
本书的选材不拘泥于某一种类型,既描写战争的恢弘,也展示艺术创作的灵感一刻, 绝对值得一看,也十分有助于拓展知识。
3. 历史的魅力
人类伟大又渺小,历史庄穆又残酷。
壮烈的摧毁,伟大的牺牲,星空万籁俱寂时,宇宙与时空的灯火都汇集的一刻,所有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命运所谱写的悲欢。
但悲欢没有形态,人类却有。
关注【咩阁札记】微信公众号,和我分享你的书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