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教室看学生上午自习。有些班已经把午自习变成了上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看书写字”。看书,就是读名著,首先读课本里要求读的名著,这之外还可以读其他的名著;写字,就是买一本与课本进度配套的正楷字帖,描红、临写。
在教室正走动间,发现一女生在白底红字的字帖上飞快地写着字,仔细一看,她哪里是在练字,分明就是在抄字,她只是对着上一行的红字,随手按自己的习惯和速度写字罢了。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来计算,估计两个中午就能把一本字帖写完。看到这种情况,我当然要上去和她说上几句,其中道理就算不讲,读者诸君也一定明白,字肯定是不能这么“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学生这样练字呢?我可没有给他们规定硬性的任务,只要写就行了,不必去赶进度。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如此神速地“练字”,应该有一些原因才是吧。细一思量,还真略有发现,大概是?
这个同学是个急性子?好像不是,平时总觉得她很稳重,做事情不急不躁的。
习惯了这样写字?这倒有可能,写字形成了习惯,一时还真改不了。可是,为什么慢性子的人写字却这么快呢?明白了,是平时作业太多,不写快就完成不了,完成不了后果很严重。但问题又来了,以如此的速度写字,到底是写作业呢,还是抄作业呢?如果写作业时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这作业的质量怎么保证?写作业的效果又会如何?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又能否达到呢?
还有一种可能,这是在应付。就像对其他的作业一样,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应付也成了一种习惯。你上有政策,我下有对策,我没用两支笔同时写就算不错的了。习惯这东西真厉害,好习惯能成就人,坏习惯可就会败坏人了。量大的、有硬性要求的作业学生会应付,量小的、要求相当有弹性的作业他们也会去应付。有个故事说,一个厨师在给别人干活时,总是会切个一块好肉装自己兜里,带回家给老婆孩子享用;有一次他在家里烧饭时,也切了一块好肉装兜里,被老婆点破时也恍然醒悟这是在自己家里,不必再去装肉了。学生的应付的习惯,也许和这厨师是一样的。
最后,我还想到,她这样“练字”,也许是为了腾出时间来写其他科的作业,不是其他科作业太多了,就是她有拖延症,现在是在拆东墙补西墙,正应了那句俗话——“白天串四方,晚上点灯补裤裆”。拖延症这东西和作业量之间,关系非常微妙。也许是有拖延症的孩子,才感到作业量太大;也许是另一种情况,正因为经常有大量的作业,有的孩子才对作业产生畏惧,不愿面对,能拖则拖,后来形成了拖延症。
一通胡思乱想之后发现,其他科的大量作业,让语文科很受伤,学生别说课外阅读了,上语文课的时间都偷着做其他科的作业,所以在语文老师看着的时候,既然不能做其他科作业,那么应付一下写字的任务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各个学科不恰当的做法,各科累加到一起如山的作业,伤害最深的还是学生,这些东西,不仅让学生没有了玩耍的时间,还让他们失去了思考的空间、读书的兴趣。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一致的声音——“分数才是硬道理”,“道理”是硬,却如刀刃般冰冷锋利,稍不留神,就伤人于无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