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之一
记得小学的时候, 我们家有不少杂志,有许多心灵鸡汤似文章的《读者》就是其中之一。在那个父母普遍疏于给儿女提供心灵教导的年代,《读者》陪伴我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概一直到高中左右。 在数不清的日子里, 如果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十有八九就是在阅读里面的心灵文字, 那恐怕是我喜爱阅读的最早体现。
读那些文章, 我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真实想法,这对于内敛而又不善言语表达的中国人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明白别人所思所想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消化, 比较这些文章, 自己的某些问题也相应得到了解决。 毕竟那个时候,鲜有父母跟孩子交流心得,可能生活规范的教导更多一些, 而子女心灵的成长主要靠自己揣摩。
长大后, 随着网络,个人电脑的飞速发展, 诸如《读者》这样的杂志,期刊逐渐远去, 除了小报亭之外, 很少有在别的场合见过。于是,我也就有机会接触了更多除课本之外的其他书籍。我习惯于看一些心理或思考方面的书, 可能很多时候都是想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借鉴, 亦或希望能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亦或安慰受伤的心灵。 一开始,更多的做法是全盘接受, 但后来随着自己的阅历和经历的加深和拓宽, 趋向于分析比较,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绝不会轻易的接受书中的观点。
近期, 因为疫情的原因,终于有时间阅读几本哲学方面的经典书籍, 比如叔本华的《生命的意义》、柏拉图的《理想国》、塞内卡的斯多葛哲学、黑塞的《悉达多》,等虽只是哲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但却给我带来了一些思想的启发和转变。 原来这些名垂千古, 备受尊崇的思想家也曾痛苦不堪, 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也有无数对立的旁观者。如此, 这个感到压力、迷茫,困惑的自己真的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仅此一点,也能成为精神上的解忧草,安抚受困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