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坐在电脑前,回忆堆满书的桌面、略显模糊的黑板、还有那被磨得变形的粉笔,高三的一切仿佛又浮现在眼前。总在朋友圈里看到“想回高三歇歇”的感叹,现在的我,也开始怀念高三时虽然累但是单纯而充实的日子。
回想自己高三这一年的历程,删删减减,最终也就是一句话:但行,莫问前程。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悲观,像是对未来没有什么期望,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最为积极的心态。奋斗,只是一个历程;结果,其实难以预料。在高三数次惨不忍睹的模考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在高考之后突然想明白了一句话: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最好,因为最好只有一个。胡适之曾感喟:“哪管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斯言不谬,还记得那唯一一只爬出深坑的蛙吗?其成功的法门正在于它是个聋子,不会理会别人怎么样,只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或许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聋子态度”,抑或“盲人态度”,无需关注横向比较,只管在自己前行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所最需要做的,也许正是修改自己对所谓“成功”的定义,成功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优势”(这里是个引申义),而不是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优势。如果只狭隘地把成功定义为“我比别人强”的话,那么,我们的目光难免会放在别人身上而忽视了自己脚下的路,或是遭受挫折之后自觉“成功”难以实现而就此沉沦。当然,我不是鼓吹“竞争有害论”,良性竞争当然是好的,因为它助你进步,两人骈行而行之愈远;但当只把竞争的目的预设为“超过对方”时,就难免有了些恶性竞争的意味。
很多人看到了优秀考生的所谓“风光”, 臆想着各种轻松拿到高分的传奇故事,但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高三一年会经历什么。我曾长期沉沦过,考过自己都不敢想的低分,看着自己惨不忍睹的排名,我也曾质疑过努力的意义,也质问过世界为何对我如此不公,让我感叹“努力”之后却没有效果。但在高三下半学期我突然明白,这些所谓的愤慨、牢骚、怀疑,其实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闲人的呓语,我真正要做的,只有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高考之前,家长跟我说:“放平心态,不要想结果。”在走向考场的路上,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那么我应该做什么?做好我能做的一切,而后平静地接受一切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高考更多的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磨炼意志、磨去童稚、磨平心态。高考本身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一次选拔性的考试,它用一次巨大的挑战,给人以“生命的刀锋体验”的过程。也许,“超越自我”才是高考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每个人经历过高三都会有质的改变,每个人在历练中都能达到自我的突破,至于结果,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顺其自然。
希望大家能记住这样一个观点:不要认为高三很苦,要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与过程。这或许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当你能做到高屋建瓴地看高三的时候,你或许就能不纠结于一两次的得失,而能做到心无旁骛一路向前,而最终的结果也将会告诉你,你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山云作幕,攀岸观火,心之所向,无问西东”,这话我在高三的时候常常想起,谨与诸位共勉。但行,莫问前程;奋斗,无问西东。
文 | 孙浩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