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43——换位思考
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如果经常用“换位思考”的办法,不仅自己开心、舒服,更有利于关系的融洽,真不亏是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今天早晨吃饭的时候,妻谈到感召粉丝一事,她在那里大谈特谈,我呢?在思考自己的事,脑中是想静静的,听到她兴致很高地讲,我有点“小烦”。忽然想到一个换位思考的小故事在脑中蹦出来了: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不用你指手画脚的。”
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吃饭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换位故事的含义是:心里多为对方着想,生活美好。
我如果阻止她说或打断她的话,她一定会烦。如果换了我,被人打断兴致,也会烦的,为什么不让她开心地讲呢?于是,我把脑袋的“开关”调到与妻同频的频道,闭上眼认真地听她讲为什么不积极感召粉丝的事。
听后,我说“你是缺乏革命性和彻底性”。
妻回话说“什么革命性、彻底性,我听了这样的词就烦。”
我解释说“革命性,就是你不情愿突破自己的舒服区;彻底性,就是你还不能彻底地去干这件事。”
她听了我耐心的解释,也就是她想要表达的这两层意思,服气了。我耐心地向她解释,是为了不让马上要发怒的她“止气”。我呢?也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想快速结束交流,去想我的事。我能换到她的位上思考,为什么她不能换到我的位上思考呢?呵呵,也许自己“水平”稍高点吧(自我窃喜)。
昨天中午,去参加一个宴会,因为等的一位年长的“主角”未到就开席了,为了表示尊重,作为主持此宴会的人,没和“主家”打招呼,主动加了一荤一素两个菜,令“主家”很不高兴。还有一事,本来就两桌客人,上的酒还不一样。为此事,令主持人很不高兴。我给他分析说“这也没有不高兴的呀?”他说“你看看,就两桌客人,酒还不一样,上了两个菜还批评我一顿”。我说“你是站在你的立场看问题的,认为客人年龄又大又大老远跑过来,一路坐公交车也不容易,来得晚了,已经开席,再上两个菜,虽然钱不多,人家会感受到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主家”两桌客人上两样酒,你认为太小气,才两桌还标准不一样,让人家知道了多不好。这是你的理解,一点没错。但是,你错在一点,你没有分析“主家”的心理,你没有站到人家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事,“主家”一味的节俭惯了,用农村的话说就是“小气”惯了,本来到城里待客人就很不错了,你再加菜,人家不烦吗?”我这样一说,他心理好受点了,但还是难以释然。
由此,我想到,换位思考并不是说换就换的,这要看一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心胸、气度等方面。就象我说主持人一样,我正反两方面分析,让他宽心,他就是解不开心结,不能站到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也是“犟人”一个,怎么办?只能靠他个人“悟”了。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碰撞、磨擦,我们随时随地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那不难受死了。在遇到不顺心事的时候,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指责,要以责人之心责己,要以宽己之心宽人,我相信心情就会好很多,烦恼就会少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你不信试试,会发现世界充满爱。
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马太福音》里有句话“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
淮南的王艳老师在《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一文中讲了一个《小费》的故事:有一天,一个10岁的小男孩到食品店买冰激凌。他问“蛋卷冰激凌多少钱一个?”售货员说“75美分。”男孩开始数他手中的硬币,然后又问小碗冰激凌要多少钱?售货员极不耐烦地回答“65美分。”男孩子买了小碗冰激凌,吃完后就走了。当售货员来收空盘子时,发现盘子里放着10美分的硬币。问题来了,这时售货员心里想的是什么?
用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小肚鸡肠;
用自认为好的方法来对待别人,是自作多情;
用希望别人对你的方法来对待别人,是将心比心;
用别人期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善解人意。
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朴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时时用“四用”的镜子照照多好,与大家共勉!
2018年6月24日9:40 陈涛 兖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