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明明思如泉涌的时刻,摩拳擦掌想要畅快的写下一篇文的时候,却怎么也走不到书桌前,或摸摸桌子,或看看手机,或者洗个衣服,然而等着这个灵感堂而皇之的消失而去。
这也许就是少有的人走得路中提到过的,向下的力量,和自身完善自我的恩典的力量相对立,不明显,但如果用一丝觉察去看,它还真无处不在,有时候力量也挺大的。
看自己难,看别人要清晰些,最近,感觉女儿就有遇到这种力量。
前一阵子,关于和女儿的沟通方面,深刻的反省以及和老公的讨论之后,我们坚持奉行少说教,多支持,多鼓励,多行动,无论女儿成绩怎样,老师怎样反馈,我们都扛着,甚至安慰老师别着急,给她缓冲,给她好的回馈,实在熬不牢的时候,两个人出去解决完自己的情绪再回来,种种策略后,女儿各方面的状态都好了很多,作业效率也高起来,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
然而,才过了两周的时间,她就开始有些容易烦躁,和我说话不理不睬,总是抱怨无聊无聊,想要玩IPAD游戏,玩过后还不满足,种种,即使我一再把这些以玩笑的形式转化后给她好的回应,她还是会回给我一些抱怨,好像总是试图挑衅我,希望我回到之前那个间歇性会吼叫的妈妈,而且这些抱怨和之前不同,没有具体的事情,老师对她在学校的反馈也是很不错。仿佛从一种我强她弱的形式,变成了她强我弱的局势,如果我不觉察这种微妙的感觉,被她的各种言语行为击中,也许我又开始有情绪,对她发脾气,我们又回到了那种,妈妈不满意,女儿很无奈的格局,可是我不想,因为识破了她背后的这些微妙的东西。
我忍住那种想要回到强势妈妈的动力,感受了下那种向下拉扯的力量,想起了”少有人走的路里提到的“原罪”,改变往往开始容易,也许是由于到了谷底,也可能是外在的推动,不得不改变,然而,很多人刚好起来,没几天又会迅速回到老路上去,是因为新的角色会有新的压力,这个时候有另一种阻碍的力量出来,想把我们拉回老路上去,就好像减肥一样,刚开始很能够坚持,没几天,就会容易打退堂鼓,“我就是那样的,我坚持不了的,那不是我,这么好吃的不吃减肥有什么意思”,种种理由会出现,只想回到原来那轻松的状态,然后这种状态又会验证之前的那种想法,看吧,我就是这样的人,改变不了的。毕竟原来的自我意象是很牢固的,安全稳定的,新的自我是未知的,甚至有点让人恐惧的。书中把这种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叫做“熵”,巧合的是这个字的读音和“丧”很像。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关于选择平坦的道路,是我们的惰性使然。
仔细体会下,每个人的懒惰,都是由于这种向下的力量在拉扯,而且这种懒惰很会找理由,不知不觉中它总能找到无数非常合理的理由,把我们一不小心就拽下去了,再爬起来又要好长的时间,周而复始,甚至直接放弃。
昨天女儿回来,她不知不觉又对我说出很不耐烦的话的时候,我就开玩笑的说“嘿,你怎么这么和妈妈说话,我也要这样和你说话咯”,然后就假装手撑着腰开始要数落的表情,她发现自己情绪不好,就笑呵呵的抱着我说“不要嘛,妈妈,不要”。
作为妈妈,做好稳定的自己,不被她的情绪所影响,无论她低落,烦躁,坚持的给予她各种积极的回馈,尽可能拿出游戏力帮她化解,是我现在最好的选择,我可不能让熵的力量把女儿拉回之前的样子,我就是要给她打气,我就是不要化身吼叫妈妈,我已经把“吼叫妈妈”踩在脚下了,别想再扔会给我,女儿也一定会慢慢认同并且习惯更好的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