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学习的和不学习的。
学习的同学无论成绩如何,在我看来他始终在努力,无论他是跑、是走还是爬,他始终还在学习的“跑道”上前行。
不学习的同学比较麻烦,他并不想在学习的“跑道”上出现,可是迫于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他又不得不出现在“跑道”上。于是他得由老师用“绳子”拉着、拽着,老师累得气喘吁吁,他也许还会跑到草地上撒个欢儿,捣个乱。老师们平时除了教学和完成各项工作之外,很多精力都用来“拉、拽”这些原本不想出现在学习“跑道”上的学生们。
有些家长,似乎这些家长还不在少数,他们自己很明白自己的孩子凭自己的实力是考不上高中的。可是他们瞅准了一条很好的出路——私立高中,花点钱,不,花很多钱,“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高中。
真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对不对?对那些在学习的“跑道”上走着、爬着的孩子,这个钱或许还是有意义的。对那些不学习,原本就不想在学习的“跑道”上出现的同学,这个钱花的不值。
我有过多次高考监考的经历,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考生:拿到试卷,写好姓名等信息后开始趴下睡觉。考试结束前半个小时可以交卷,他会准时醒来,把选择题蒙一下,举手交卷。监考老师会联系场外工作人员,把他护送到专门的休息室。每一场都是如此,以至于所有监考老师都认识他。其他考生对他的离去毫无感觉,因为人家在全力“奔跑”,根本无暇顾及他“潇洒”离去的身影。看着这个“潇洒”的考生,我心中无限感慨。
也许他就是那个我说的不想出现在学习“跑道”上的典型代表。当初他能出现在高中教室里,一定是家长不知道花了多大的代价,因为那时还没有私立高中。将来他也会出现在某所大学校园里,可是这样的选择真的正确吗?
认知科学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确认三个问题:
一是我喜不喜欢这件事;
二是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
三是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
只有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回答始终保持肯定,那么一个人就会持续地处于学习状态。
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听听他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