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百年孤独》,还记得上大学第一次阅读这本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名著时,我还是大一、国庆假期室友回家,闲来无事的我偶然翻开了它,但很遗憾,因深陷于这本著作出场角色人物的名词“迷宫”,只是读了一小部分。今年暑假,我又一次在室友的书柜翻出了这本蒙尘多年的名著,发现这本书时可谓名副其实,它就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柜的一角,似乎带着孤独桀骜的气息。
在真正投入精力和时间把这本名著完整看完以及利用网络求助的方式,我已经可以把布恩迪亚家族共七代人的关系基本捋顺了,阅读过程中也算是少了许多障碍。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和要传达的精神,以我浅薄的文学水平尚难以全部掌握,但我还是想把自己理解的一部分,述以文字,对这最伟大作品以示敬意。
首先,从书名《百年孤独》谈起,其英文名是:A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这儿的Solitude即指“孤独,隐居”之意,与英文单词attitude具备同样的后缀,这是否也是暗指孤独也是一种态度呢?书中真正“百年孤独”的是布恩迪亚这整个家族的人,它的兴盛与繁荣、衰败与终结,作者正式用了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不同而又相似的命运——而这一切,在书中又都被预言与呈现在那位吉普赛人的羊皮卷上,这位神秘的吉普赛智者,似乎单凭一双睿智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布恩迪亚家族,看着这整个家族的兴衰成败,透析他们深入骨髓的孤独。现在回想起当自己看到那最后一幕,马孔多小镇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奥雷连诺.布恩迪亚破译羊皮纸手稿并大声朗读出来时,我感觉脑袋仿佛一空,血液都凝固了似的,内心震撼到无以复加,惊讶这问自己虚实难辨的问题——这就是我所看的名著么?还是说这本享誉海外的书籍就只是一册拥有《圣经》能力的羊皮卷?单从带动读者情感而言,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功超凡入圣,越是阅读到后面,我就越容易被吸引在故事其中,为情节所迷惑,为本恩迪亚家族感动痛心,为奥雷里亚诺上校不忿……本书的主要人物便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这个家族几乎是孤独的代名词。每一个成员似乎自出生开始就与孤独为伴,缺少与家人的沟通与关爱,只是死守着自己心灵最黑暗的一隅。冷漠地注视着世上的一切变化,哪怕那沧海变为桑田也无动于衷,终生在孤独的笼罩下独行,在无比深沉的悲哀中迎向死亡。或许早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追求文明曙光却被当成疯子帮在粟树上的时候,这个家族就注定承受百年的孤独。一个文明的先驱者诞生在那样一个愚昧统治心灵的村庄,无疑是十分可悲的,甚至连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布恩迪亚家族真正一位不愿向孤独低头认输的斗士,都无法了解他追求文明的渴望。最终使马孔多的伟大创造者的后半生都在粟树上度过,在这个愚昧的混沌乐园中沉默了几十年后死去。从他死去的那一刻起,孤独与愚昧便渗透到了马孔多的各个角落,贯彻到了每个人的骨髓与血管当中。
这个家族中没有缺乏过反抗孤独的斗士,比如家族的元老乌尔苏拉,她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被孤独笼罩的家族,哪怕在那马孔多已成为末日黄花之时也依然如此,她一直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擎天柱,总是为了子孙的前程而不懈奋斗,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在无限的不甘与孤独中离开了人世。乌尔苏拉的小儿子奥雷里亚诺是在反抗孤独的战争中较为成功的一位,他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揭竿起义,无比顽强地发动了三十二场内战,成为了一位英雄式的人物。他原本希望在战争中能得到心灵的充实,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却没想到在孤独的沼泽中越陷越深,不得自拔。他一次次目睹了政客的无能虚伪,也越来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迷茫。在战火中他的年华老去,内心变得越来越孤僻阴冷。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哪怕他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如此。他一直在玩着权力的游戏,在征服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他本是为了反抗独裁者,砸烂专权的枷锁,可没想到自己也成了一个独裁者,一个孤独的独裁者。在遭受彻底失败后,他落魄地回到家乡,终日披着一条老旧发霉的羊毛毯,像个幽魂一样游荡,成了一个真正孤独的人。早在他成为上校的时候他就已经丧失了亲情,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开始恐惧自己,恐惧这个在战争中被洗刷了善良与天真的孩子。最终,上校不得不在昔日他与父亲一起愉快钻研炼金术的小作坊里靠制作小金鱼来打发时间,沉浸在孤独的黑暗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的意义。最后死在了父亲曾经呆过的粟树旁,结束了自己无比孤独凄惨的一生。在几十年后逐渐被人遗忘,被无情的时光淹没
这一切的一切如真又如幻,人物、地点、情节都跃然纸上,可是就因为这不该属于书中的预言之物-羊皮卷,又让我认清现实,与书中世界马孔多划清界限,尽管看似荒诞(后来我才明白拉丁美洲历史上确有其史料记载原型的),但这些故事情节有些的的确确是来源于拉丁美洲的现实,我想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