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解脱篇
Part 4 Freedom
4.1 达到三摩地的成就,(除了通过打坐禅定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前生(生来即处于三摩地之中)、通过药草,通过念诵咒语,以及通过苦行而获得。
4.1 The attainments brought about by integration may also arise at birth,through the use of herbs,from intonations,or through austerity.
4.2 万物的演化(更新)来自于自然界充沛的创造力。
4.2 Being delivered into a new form comes about when natural forces overflow.
4.3 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即该事物此前的整个历史持续地合力塑造此事物以成如此)。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4.3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this form or that is not driven by the causes proximate to it,just oriented by them,the way a farmer diverts a stream for irrigation.
4.4 不断私有化的情绪是我们个性的来源。
4.4 Feeling trend to the self is the frame that orients consciousness toward individuation.
4.5 一个接一个(生理上)的感受,持续不断地强化着我们的个性(即我们与他人的差异性)。
4.5 A succession of consciousnesses,generating a vast array of distinctive perceptions,appear to consolidate into on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4.6 唯有当沉潜于禅定之中时,我们才不再积聚更多的Y种(Y力)。
4.6 Once consciousness is fixed in meditative absorption,it no longer contributes to the store of latent impressions(karma).
4.7 (一个有成就的)瑜伽士的所作所为(因其无我执和无法执之故)已超越通常所谓的善恶好坏,但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必将留下善Y,恶Y,或无记Y的种子(于他们的意识深处)。
4.7 The actions of a realized yogi transcend good and evil,whereas the actions of others may be good,or evil,or both.
4.8 (对于一般人来说)每个行为都会为他们意识深处的Y种增加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依据他们行为的属性——善、恶或无记而定。
4.8 Each action comes to fruition by coloring latent impressions(karma) according to its quality-good,evil,or both.
4.9 因为Y种与意识模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互为对方的前提),它们以因果相续的方式贯穿生死、时间和空间。
4.9 Because the depth memory and its latent impressions(karma)are of a piece,their dynamic of cause and effect flows uninterruptedly across the demarcations of birth,place,and time.
4.10 它们(即Y果之链)是始终存在的,(在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效化除之前)它们固守(即执守着、维护着)自己的存在之意志力(即Y力)将永不消失。
4.10 They have always existed,because the will to exist is eternal.
4.11 因为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之间是互为前提的,所以当意识模式化除(或超越)后,(由意识模式或Y种引发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必将随之消失。
4.11 Since its cause,effect,basis,and object are inseparable,a latent impression disappears when they do.
4.12 过去与未来皆内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它们(过去与未来)是处于时刻迁流之中的事物的两个不同部分的存在。
4.12 The past and future are immanent in an object,existing as different sectors in the same flow of experiential substances.
4.13 无论它们(过去和未来)的存在方式是隐潜还是显明,皆源于事物其内在之因果性。
4.1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ectors,whether manifest or subtle,are imparted by the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nature.
前三篇已经完成了关于生命和瑜伽等方面的教导。这最后一篇只是对前三篇做一些重要的补充。此篇经文上下的连结性最低,上下节经文之间思想跨度最大。后世学者推测,这第四篇很可能是在前三篇业已结集并编辑完毕后,又陆续出现弟子或追随者有一些零散的教导之记录。
4.1 达到三摩地的成就,(除了通过打坐禅定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前生(生来即处于三摩地之中)、通过药物、通过念诵咒语,以及通过苦行而获得。
我们从本性中离开——离其自己,经过流浪,某一天开始修行悟道,经过一番奋斗后,终于“回家”了,重新回归和成为本性本身,由“离其自己”一转而为“回归自己”。这种看上去极端无聊的“生命的循环”或曰“存在的循环”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价值呢?为何如此呢?
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只知道它就是这样的。对,就是这样。“F尔如是”,“道法自然”,“天命若此”,“这是大梵天S的意志”
开悟者的第一个去处,名之曰“进入NF”,即成为创造本身,成为自性本身,成为BR本身。另一个去处就是不选择NF,而选择再来人间。
此节经文中“通过草药”的“药”二字是指一些特殊的药物,道家称之为“丹药”或“外丹”。瑜伽里的“丹药派”在上古和中世纪前期流行过后,就沉入历史之中。代之而起的是昆达里尼瑜伽以及其他瑜伽流派。
第三种达到三摩地成就的方式是“通过念诵咒语”。咒语本身发什么音很重要,不同的发音就有不同的声波和振动频率。这些声波和振动可以非常有效地疏通经络和脉道,净化身心,而达到袪病健身等目的。但最最重要的是你对这个咒语能相信到什么程度。因为你的信任,所以你在念诵某个咒语时,极易发生某些因人而异的效果和感应,如此,你与此咒语之间就会有一个良性的循环,直到你再也离不开这个咒语,这个咒语再也离不开你。它已经内化为你的生命、你的光明、你的智慧、你的力量,直到通过此咒,使你获得圆觉和圆满。
有悟性者可能早已明白,这一切根本不是咒语之功,而是信任之果。
其实不只修学咒语如此,修学任何一法,信任和珍惜都是极端重要的。就拿一个简单的呼吸法来说,吸气时用中指压住一个鼻孔,用另一个鼻孔吸气;呼气时压住另一个鼻孔,让相反的鼻孔呼气。这个呼吸法是八支瑜伽之调息中最为简单的一个方法。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呼吸法,你要是真正地用心去练习,坚持去练习,同样可以获得不可思议之大成就。法无高下,贵在用心。故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2万物的演化(更新)来自于自然界充沛的创造力。
4.3 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即该事物此前的整个历史持续地合力塑造此事物以成如此)。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此处两个启示:
1.万物皆众缘和合而生。
2.重视历史和警惕事物的渐变。
“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发展历史,或者说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因果之链。
4.4不断私有化的情绪是我们个性的来源。
个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后天养成的个性,一类是与生俱来的特征。
后天的个性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又加强了后天个性里的虚假性和不可靠性,
真正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去培养和塑造,只需要发现和呈现。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之独特性犹如大山,凡是那些安处于先天个性之中的圣贤,他们在自发地呈现出异常鲜明之个性的同时,全部表现出在人格、行为、情绪、心理等方面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谐性、自然性、真实性等可贵的品性。
4.5一个接一个(生理上)的感受,持续不断地强化着我们的个性(即我们与他人的差异性)。
后天经培养和塑造而成的个性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替代品和赝品。这类后天的个性之形成,不只是“一个接一个的感受”这唯一的来源,它的来源非常之多。生理上的持续感受和上节经文所言的“不断私有化的情绪”等,是后天个性的重要来源。
4.6唯有当沉潜于禅定之中时,我们才不再积聚更多的Y种(Y力)。
4.7(一个有成就的)瑜伽士的所作所为(因其无我执和无法执之故)已超越通常所谓的善恶好坏,但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必将留下善Y,恶Y或无记Y的种子(于他们的意识深处)。
4.8 (对于一般人来说)每个行为都会为他们意识深处的Y种增加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依据他们行为的属性——善、恶或无记而定。
4.9因为Y种与意识模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互为对方的前提),它们以因果相续的方式贯穿生死、时间和空间。
Y种是因,意识模式就是果;意识模式是因,则Y种就是果。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生死、时间和究竟即是Y种的“现行”,凡是发生在时间、空间和生死过程中的一切事物,又都会内化为“种子”,成为事物下一个阶段的“因”。
4.10它们(即因果之链)是始终存在的,(在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化除之前)它们固守(即执守着、维护着)自己的存在之意志力(即Y力)将永不消失。
4.11因为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之间是互为前提的,所以当意识模式化除(或超越)后,(由意识模式或Y种引发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必将随之消失。
这个“互为前提”是缘起的互为前提,是现象界事物生、长、衰、亡过程中的互为前提。站在本体界来看,因、果、缘、报等统统都是不存在的,这些只是知性和感性里的一些范畴、一些概念。
在现象界,也就是在知性里或感性里,要想让知识成立起来,让知性成立起来,必须有一些概念和范畴才能把事物带入到现象中来,让感官感知得到;把事物带入到知性中来,让知性捕捉到它们。这样才能对它们进行认识和解析,而最终形成各种知识和经验。
东方人将构成知性和感性知识的概念和范畴——无论这些概念或范畴是知性本身既有的(即知性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统统将它们看待成“执着”,统统将它们视作无明下的Y种和Y识,需要转化和破除。
此节经文中指示我们不可陷于或滞于“下学”之中,还须有“上达”之路以求复性归源。也即不仅要有“顺取”之路,还须有“逆觉”之路。如何上达呢?“当意识模式化除(或超越)后,(由意识模式或Y种引发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必将随之消失。”一言以蔽之:从感性和现象界中超越。
4.12过去与未来皆内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它们(过去与未来)是处于时刻迁流之中的事物的两个不同部分的存在。
过去的别名叫“Y种”,未来是Y种尚未现行的状态。一旦Y种成为了现行,那就不是“未来”了,而是“现在”。“过去与未来皆内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其“内在”一词的意思是潜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中,唯有“现在”这种时态是“显在”,其他两个(过去和未来)皆属潜在。但潜在也是一种存在,潜在不等于没有,不等于不存在。
4.13无论它们(过去和未来)的存在方式是隐潜还是显明,皆源于事物内在之因果性。
任何事物从现象上看,都有一个内在的无形的“线”贯穿于始终。这条“线”就是因果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