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本书讲的太好了,看到“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这一节,让我突然想到上次一起出去玩时的情景。
在游玩回来时欣欣邀请好朋友呦呦坐我们的车,刚上车欣欣习惯性的做到后排中间的小墩子上(不知道叫什么),那是她经常做的地方,刚好卡住她,还能往前趴着看,还能手扶前排座椅的金属杆(连接头枕和靠背的地方)。
呦呦看到了也想坐,我开始给欣欣讲道理:“小朋友坐咱们的车,你就是主人,应该把最好的让给小朋友……”
一看不行,张先生转移注意力,让欣欣把后排扶手放下来玩,这一转移“很有效”,两个孩子又开始挣着坐扶手。
我看讲道理不奏效,就强行把欣欣抱了下来,还不小心碰到了她的头,欣欣很生气的哭了,还打了我两下。
看着这么“不懂事的欣欣”,我也很生气,但是没有发火。这时呦呦妈妈对欣欣说:“是不是妈妈把你抱下来你不高兴啊!”
欣欣眼含着泪点了点头,我立马说对不起,但是呦呦妈妈的话“电”了我一下,是啊,这样的沟通才能真正的“通”,我的方式不对啊!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今天却找到了理论支持,“去感受”,让孩子觉得被理解了,事情就不用解决了!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无论孩子或成人。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摘自书本)
是啊,说的太好了,我太容易陷入说教的漩涡,而这样往往起不到效果,反而总是不欢而散。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