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盛德之人,福

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盛德之人,福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12-14 09:47 被阅读0次

  孔子说:“自古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显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未竟功业,灭掉了殷朝,取得了天下。

  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

  我国古代圣贤认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和他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的。我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长寿秘诀的最重要位置,甚至把它们看作是“长寿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之人,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可见,在孔子看来,只有仁德之人,才会福寿双全。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寿,也可以说包含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

  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得久远,其寿命可以说超过常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终日魂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这样的人私欲太强,毫无仁德之心,怎么可能会长寿呢?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他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长寿,必须先要修德养气,成为一个道德境界上超出常人的君子。

  只有这样,才有长寿的可能,所以他提倡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汉代大儒学家董仲舒也有相似的观点,他曾说“养心靠义”。也就是说,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长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品行高洁的人,只有具有仁德的人,身心才会保持愉快,才不会为外物所累,才有长寿的可能。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在德与寿二者之间的关系上虽说各有强调的重点,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寿的基石,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而相对来说,无德之人,难得其寿。

  既然古代的圣贤一致认为“有德之人才能有寿”,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医学家指出,修德养性有益于健康长寿。有德之人,心地无私,襟怀坦荡,生活坦然,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

  而那些品行不端、私欲心重的人,体内则会分泌出一种荷尔蒙物质,加速心脏跳动,使血压上升,白细胞数量下降。此外,他们的精神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最终导致机体的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这样一来,身体健康尚不能保,岂有长寿的道理?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曾经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品行低劣、心术不正的话,就算是每天服用灵丹妙药,也是不可能长寿的。

  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大寿星,可以说都是一些乐观豁达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健康长寿的愿望,然而想要身心健康就要从修德养性开始。一个人只有处处与人为善,心中无敌,寝食安宁,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如果处处与人为恶人,经常中伤他人,暗箭伤人,落井下石,自然会害怕报复而寝食不安。这样,恐怕永远不会有一个安宁乐观的心境,哪里还会有长寿的可能?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盛德之人,福寿乃长!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也有许多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节来追祭祖先,并且把这种礼节一直用到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

  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大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只能用士的礼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用大夫的礼节。为期一年的丧礼,只能在大夫中使用;为期三年的丧礼,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父母的丧礼,没有贵贱之分,天子、庶人的服期都是一样的。

  商朝末年,有个叫姜子牙的人。他很想有一番大作为,可是已经70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他听说周朝的文王是位贤君,很想投奔他,只可惜没有机会见到文王。不过聪明的姜子牙终于还是想出了个好办法。

  姜子牙打听到周文王经常来渭水边散步,于是他就天天到渭水边来钓鱼,想等文王路过的时候可以见到他。这天,有个王孙公子模样的人也来钓鱼,见姜子牙的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三尺远,又没有饵,说:“能钓住鱼吗?”

  姜子牙笑着说:“怎么就不能钓鱼,愿者上钩嘛!”

  这个人就是文王的儿子姬发,也就是以后的周武王。姬发回去告诉了父亲文王。文王听了,一开始也觉得好笑,但仔细一寻思,觉得这肯定是个智慧超群的人,便决定亲自去看看。

  文王来到河边,见姜子牙手扶鱼竿,不经意地念叨:“钓钓钓,小鱼没来大鱼到,愿者上钩钩,愿者上钩钩。”文王听了这话,感觉分明就是在说自己嘛!于是赶忙上前作揖打躬,讲了自己的身份。姜子牙和文王谈天说地,讲三皇五帝,又讲治国安邦,一直谈到纣王无道,应该伐纣灭商。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到太阳落山。

  周文王叫姜子牙收起鱼竿跟他回宫,姜子牙执意不去,文王说:“我明天亲自赶马车来请你啦!”姜子牙哈哈大笑,指着鱼竿说:“你这可真是愿者上钩呀!”

  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盛德之人,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ru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