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张凤带着孩子来到城里。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小山村里,她见过单车摩托车大客车,唯独没有见过眼前的公交车。她自然也不知道,即便同样的站名也会有来往两个方向之分。因为坐错站,先几年进城的丈夫数落了她好一阵子。委屈伤心卑微一切情绪涌上心头,她抹了把眼泪,咒骂着大城市的复杂。恐惧大于惊喜,这是她进城后唯一的感受。
随着她一起来的,除了年幼的女儿,还有质朴的农村气息和根深蒂固的自我观念。丈夫嗜赌,时常拿着家里的微薄积蓄流连于大街小巷的麻将馆。她把女儿独自锁在家里,亲自到麻将馆围堵彻夜不归的丈夫。一到家,两人各自挑着板凳大打出手,而家里的鸡飞狗跳早已落在了未睡熟的女儿耳中。
她会向女儿抱怨自己遇人不淑,诉说自己的不易。拉扯女儿长大的艰辛她全部要倾泻而出,动情之处还会掉下泪来,企图以此苦口婆心劝女儿上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张凤对女儿唯一的要求便是希望她能考个好成绩,为家里争光。至于交际和处事等其它方面的能力,她完全不在乎,在她眼里,这些能力等孩子将来毕业了自然会无师自通,就算不会也有大把时间去学习。
张凤就是这样一个人,能避免的社交她都拒之门外,甚至连走亲访友也表现出厌倦的态度。“关键时候,还不是得靠自己”,她时常对女儿念叨这样的话,杜绝结交那些所谓的“狐朋狗友”。在村里,她尚且可以和邻里乡亲闲扯几句家常,可家家关门闭户的城里,她又去和谁搭话呢?因此,照顾家里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吃饭和睡觉之中度过。
对于大城市的恐惧还来自于金钱的消耗,吃饭要钱喝水要钱甚至连上厕所都要钱,她实在有些害怕那些穷困潦倒的日子。她紧紧攥住这几年早出晚归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除了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之外,舍不得花费一分一毫。别人家的孩子开始上补习班兴趣班时,她满不在乎,坚持走好自己的教育路线,把女儿局限在家里熟读课本。对于女儿想要买些课外书的请求,她也只是说“学校里发的书已经够多了,还买什么书,考试又用不上”。
星光不负赶路人,女儿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升入了初中高中,最后稳居班级第一。张凤把女儿的奖状一张一张小心翼翼的贴在墙面上,每天看着满墙的奖状心里乐开了花。她并不知道,普通班的第一名对于高手如云的年级来说,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不得已之下,张凤走出家门找了份工作,收入不多,却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一日一日的相处中,她结交了一些新朋友,时常约着一起聊天逛街。她开始明白人脉的重要性,开始懂得信任,也开始相信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格局。
她慢慢融入城市,享受着城市的便捷,接受新思想的冲击。她为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后悔不已。这些年来,她就像一只笼中之鸟,活得战战兢兢,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全然不知外面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宽。
人不忘本。离开乡镇后,村里人的联系大多靠一些隆重的生日宴婚宴维系着。在村里老人七十大寿的生日宴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着彼此知晓的信息。谁家的女儿上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谁家的儿子又当上了大官……
彼此交流的教育经验和各自生活的现状让张凤醍醐灌顶,她坐在那里,听着旁人津津有味的发言,陷入了沉思。“知识改变命运,眼界开拓未来”,在她眼里,这已经不再是一句干巴巴的标语。要不是亲眼目睹众人的改变,她恐怕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回到家后,她坐在沙发上给正上大学的女儿打了通电话,意味深长的说道:“以后,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
PS: 故事到了最后有些难以下笔,因而牵强附会,我这渣渣文笔实在难以刻画眼界对于人的重要性。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希望你我都能挣脱牢笼,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