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喝豆浆,小朋友自己端了一大碗,坐我旁边的凳子上。之前他经常自己端着喝,所以也没给予太多干涉。前半场都还挺好,到后面没剩多少的时候,喝了一口转过身和我说话,结果一碗倒过来,我衣服上、地上都是豆浆。我下意识的说“没事,没事”,就去收拾。因为怕打击他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没有过多的再去说。
下午看到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时候,这个画面突然跑出来。自然后果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没有人为的介入。比如下雨了,就会淋湿;不吃饭,肚子就会饿等等。逻辑后果就是人为的介入,但是要遵从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要确保以下四点:相关、尊重、合理、预先告知。
所谓相关,就比如孩子在桌子上涂画,相关结果就需要他把桌子擦干净。尊重,你可以和善地问他现在桌子脏了,应该做点什么呢?如果你们提前就有相应的训练,他可能就知道应该把桌子擦干净。这就是合理的,也是预先告知训练的结果。
如果你冲他一顿吼:“怎么说了一百遍了,还在桌子上画,去把所有桌子都擦干净”。这个时候尊重肯定是缺失的,而且也不合理,弄脏了一张桌子被要求擦所有的桌子,显然这是经过伪装的逻辑后果,其实就成了惩罚。(插个题外话:你说了一百遍都没解决的问题,期望说第一百零一次的时候就会解决,你认为可能性有多大,是否可以思考一下,本身就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按我们说的去做,是他没有归属感,没有参与感,你试一下把告诉他怎么做换成和他讨论应该怎么做,让他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或是规则的制定中,孩子会很乐意配合的)。
这样捋一下,我就发现了问题,孩子豆浆倒过来,衣服和地板脏了,这是自然的事。他还小,不会清理,但是可以跟他讲清楚脏了的地板和衣服是应该去清理,这是尊重也是合理的;还有预先告知,不能这次这样,下次还没点改善啊?至少可以告诉、最好能练就转身的时候把碗放桌子上。真是关心则乱,而且自己的修炼还得加大巩固强度,这一从失误中学习的最好机会没抓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