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一篇阅读文,里面设了一个题,“作者认为写文章首先要确定的是什么?”有几个选项,其中学生在这两个答案中比较纠结,A.文章的现实意义,B.写作的目的。很多学生都选了A,而答案却是B.因为写作的目的有很多,写作的目的不仅是要有现实意义,而且还要有其他的意义,如历史意义,理论意义等…….。
这两天也在想着写点东西,但是在脑子里冒出的那点想法,突然间就被自己否定了,“我写这些有什么用呢?有什么正能量呢?”,思来想去总觉得不合适。例如我想写一个老太太,一辈子省吃俭用攒钱,死后儿女们为遗产大打出手。但是想来想去,好像找不出正能量的东西。
昨天看到了文友的一段摘录,心里豁然开朗。
作家往往都是从人出发,从小人物出发,扩展开来表现历史和时代,这是我们应该共同学习的地方,由小见大,从窄门进入,去往宽阔的世界。——摘自对话(莫言)之前读了余华的几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这几部作品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但是在这些小人物的生活轨迹里,却反映出中国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人性的本质……
刚刚读了一篇短篇《夏蜂》,说心里话,第一遍没咋看懂。故事引人入胜,恨不得一下子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里什么,这应该是一部好作品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吧,就是让读者感兴趣。
这篇小说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的。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跟妈妈到省城去,妈妈一路上呕吐不止。一路辛苦,男孩子不知妈妈领他到省城干什么,甚至妈妈自己都不知道到省城干什么。最终妈妈把他带到了以前当保姆的雇主家,丁先生肥胖又残疾。他给妈妈一点钱,妈妈去了小诊所,之后那苍白的脸色露出笑容。男孩子看到妈妈的后屁股裤子上有一片湿的印记。
故事看到最后,我完全明白了,原来男孩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在省城做保姆,爷爷已没有照顾他的能力了。妈妈在保姆家怀孕了,回来后决议永远不会去了,但是身上连作人流的钱都没有,所以无奈又去向雇主丁先生讨要,得到的却是冷遇和白眼。
一个农村妇女的心酸跃然纸上,甚至自己的儿子对妈妈都是几度的“感到羞辱”。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应该也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当代社会农民工的不易,农村进城女保姆的尴尬,留守儿童的关爱缺失…….。咋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正能量,但是一部好小说的魅力应该就在这里:作者没有鲜明的态度,像喊口号似的,赤裸裸地抛出这篇文章想告诉你什么,甚至因为怀疑作者的领会能力,在后面再加点佐料,剧透效果明显。
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体会到了鸟伯乐的一句话,就是“有深度”,在似说非说中让读者去领会,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去挖掘更深层的社会意义,这或许就是“冰山”效应。
即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我决心明天就开始我前面那个“老太太攒钱”的故事,或许在简单的故事背后,挖掘一下当代老人的前世今生,时代的进步,需要老人更新生活理念,更好地去生活。
不管自己的作品怎样,还是应该相信鸟伯乐那句话,“别怕写不好,坚持写下去,写就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