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看到孩子在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时,会出现一些如怕见生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的表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有多种。有的属于气质性社交障碍,生性腼腆,胆小,好独处;有的属于挫折型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经历。像这种社交性退缩的,一般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而家庭教养不当则是其主要原因。
首先呢,家长要有一个观念是尽早让孩子参与到集体生活中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1岁起就坚持去早教机构的原因之一。不见得是想在这些机构中学到些什么,只是那里的游戏设置能让孩子接触到他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并且投入到与其他孩子的互动中去。孩子天生有社交的愿望,家长在孩子适龄的年纪,要及时送入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可以多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因为有些技能是必须要教的,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等等。如果父母在这时教孩子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
关于家庭教育方式,专家也做了不少研究,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就常采取对抗的态度。
对于经常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家长要认真查找原因。如果是孩子有攻击行为,如打小朋友、抢玩具,父母不能一味责怪他,而应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如果是孩子个性内向,不爱说话,社会交往能力弱,父母更要多鼓励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帮助孩子逐步克服胆怯,并及时表扬孩子在交往中的进步。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友好地拒绝。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在交往过程中,会有一些固定的玩伴,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加入,往往会是拒绝的态度,这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要告诉孩子如何礼貌地拒绝别人,比如“我们现在人数够了,等一下吧。”
我们来举个例子:
4岁的彤彤正在摆弄他的飞行大队,每一架小飞机都是那么精致和漂亮。在一旁看了半天的表弟嘟嘟拿起了两架:“我想要两个!”“不行!那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分给我玩儿!”“我说了那是我——的——!”
你很可能这样做: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不要争抢、不要打架!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儿这些飞机,我就把他们都收起来,你们谁也别玩儿!”
没收所有的飞机,也许能够制止他们的争吵——但只是这一件事、这一分钟,也许他们马上还会因为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事情再次吵起来。关键就是要打破他们这样的循环,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你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这样的好处也是可以使得他们能够彼此倾听对方是怎么想的。一旦他们开诚布公了,你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例如,“彤彤,你能不能和嘟嘟一起想出一个不吵架也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如果军军说:“那我给他两个直升飞机行吗,那两个小飞机我想放在我的飞行大队里!好吗?”让孩子互相商量,取得彼此一致认可。
同时家长也要记得不要习惯性地使用贿赂的方式和总是由大人出面来解决孩子社交问题的习惯。还是要通过孩子自身的思考和学习来让孩子自己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