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老师的《乡愁》,洋洋洒洒1000余字,不是诗,胜似诗。
《乡愁》有诗一样美的语言。比如这一段:
乡愁是一块不敢触摸的伤痛
因为那里的黄土下埋着母亲
村里的大槐树下曾经有
母亲呼唤吃饭的声音
幽深的小院里有母亲劳作的身影
母亲用小竹筐里的针线头纳鞋底
补布丁
还不忘小厨房铁笼里全家人的饭食
虽然尽是一些窝窝头和红薯块
可那是我记忆中最香甜的美食
以上是《乡愁》中的原文,我做了分行处理。这种语言的韵律,绝对有诗的气质。这和一些所谓的诗比起来,虽然都是一句一行,皮囊相似,但灵魂不同。
《乡愁》有诗一样“活”的意象。并非一句一行的就是诗。诗要有意象,而且是“活”的意象,这里的“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来源于生活,比如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二是能把诗要表达的情感激活,比如余光中《乡愁》中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来看卫老师的《乡愁》,村庄、小桥、水泊逐鱼、稚嫩照片、土丘、村口、游子、母亲、大槐树、小竹筐、针线头、鞋底、小厨房、窝窝头、红薯块、棺木、夜幕、神仙、孤海、密码、小木舟。这些意象,源于故乡的生活,激活了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更具备了诗的神韵。
《乡愁》有诗一样深的情感。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不是好诗。好诗,必须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先有了情感,然后遣词造句,而那些“伪诗”恰恰做的相反——先摆弄文字,然后企图传达情感。再来看卫老师的《乡愁》,字里行间那份深深的情感,我想是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而且,这种情感,能感化人、鼓舞人、升华人。
今早,看完卫老师的《乡愁》后,我思绪萦怀,于是和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她说今天要回村里,院子里的葱,需要拔草了。我说开车送她回去,她坚决不许,说别耽误我上班。于是,我先开车把她送到车站,又急忙去贾老十那儿买了一块猪头肉——母亲喜欢吃这个——给她送到车站,放她包里。这叫先斩后奏,否则,母亲不许我乱花钱。
我曾经有很多次在梦中参加母亲的葬礼,醒来后泪流满面。于是,我下决心,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好好尽孝,将来不哭,无憾。
今日读卫老师的《乡愁》,我更是坚定了这个决心——好好珍惜母亲在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