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是如何写就的——《人与自然和谐原理》读书论文
环境 ylz
【摘要】在环境伦理学经典教材《人与自然和谐原理》中,作者将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划分为5个方面的科学量度,分别是: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及环境欣赏。在本篇研究文章中,作者将从学科底层逻辑出发,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合理性以及环境伦理学科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将《原理》的提出,真正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
【关键词】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理论框架;理论与实践;科学理论的文学性
随着城市功能的变化以及周边的发展,诸多环境问题涌现。与此同时,原有的环境工程学科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变化和客观需要。在面对更为复杂且严峻人与环境问题时——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便借此体现了出来。最清晰可见的,便是,各种自然气候以及:气、水、土壤污染问题。
一、总览《原理》一书
从前言看《原理》其书:精干,简明,逻辑清晰,受到多位业界大佬(环境工程界)帮助支持。从语言文字上看,质朴真诚,直接指出“不成熟之处必定存在”说明作者对其当前研究的局限性非常了解,并且在已经付出了最大努力的情况下依然勇于承认这一点,实属可贵。然另一面必定导致读者对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产生更深的质疑和不信赖。但囿于学术地位想必更难被指正,这种层面的谦逊和闻过则喜,亦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从作者个人层面看来,将人与环境和谐定义为一个崭新的科学命题,是我不太认同的一点(显然这种和谐性早已在中华文明之中扎根。在小农经济和民本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以及文人骚客的归隐情,乡土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西方世界话语体系中也不尽然,暂不谈文艺复兴阶段的自然哲学,就连上世纪50~70年代西方世界兴起的环保运动也显然是作者所谈“和谐”话题的一种典型反映。说其“崭新”不如说是“新时代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理念新的内涵”罢了),然而作为工程院院士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这一(人文)话题能做如此深刻分析和研究已经实属不易,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我便不在此过多谈论了。
从目录看《人与自然和谐原理》其书,逻辑层次十分清晰:从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五个方面加以展开(尽管适应生存一次的词源和含义容易引起歧义,环境安全和环境健康两个概念交叉较大,依然不能否认它是一本优秀的学术论著)。
二、探讨——跨学科领域研究陷阱,如何破局?
在总览中,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作为理工科背景的业内专家,对于非本学科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解,的确有现实因素方面的考虑,相对弱势。这并非某一个别案例,而是行业通病——尤其对于跨学科研究而言。就作者本人一直以来旁听过、辅修过的课程而言,亦是如此——人文社科内学者普遍对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训练,对科学事实以及绝大多数专业技术、统计模型、计算规律:不理解、不学习、不认同;而工程院专家和科学工作者身上,也同样体现出这一问题——对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不了解、不赞同、不支持、不学习。这样就给跨学科交流和领域合作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会爆炸的定时炸弹。也让顶尖学者间的隔膜日益深化。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以至于当我们在看环境伦理学课本《人与自然和谐原理》时,依然能非常明显的体会到这一点——书作者对于该环境自然和谐问题具有浓厚的热情和较为深入的延伸分析,并且通过和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共同探讨、交流,将这一问题的分析高度概括并上升为理论高度——提出完整的思想体系。然而可叹的是,作者尽管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成因、文化环境、心理认知有一定分析,然而相较于大的(整个中华民族而言)社会环境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而言,竟不能取之而用。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断层,思想断层,文化断层!!!!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最优秀的大师,竟然都无法理解这个国家的传统,领会这个国家亘古不变的精神气节、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将是一件何等可悲可叹的事。用一位著名作家的观点总结——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而常识的缺乏,正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思想传承、倒退的标志!
至于具体证明上述观点的书中例证,我再此便不做过多解释了。有损学科风化。如果实在希望探究本书的文学水平究竟如何,不妨找一位文科教授或博士生,与其探讨之。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取材其内,超乎其上——简谈我心目中的理想《原理》
就目前而言,说再多也无用。就简单列几个方向好了,以期待留给50年后的中国科学界。到时,再来与我今天的预言相比对。一,学科的深度交叉合作,必将成为趋势。尤其是哲学与目前大学各学科设置的交叉,必将进一步深入。即便不体现在“哲学”这一单一学科上,也必将体现在人文思想的高度覆盖上。这将成为诸多社会经济、科学工程、众多新兴计算机技术——的,大的飞跃点。这必将成为解决行业深刻痛点的绝佳的突破口。二,原理类书籍阐释、理论阐释,短期内仍然必定会被主流社会成功者的声音主导。真相是否会因此被掩盖,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相信的是,即便如此,如果有足够完善且有科学的说服力的理论诞生,即便过了几个世纪,也必定会被后人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就好比哥白尼的日心说和马克思主义一样。三、科学家专业素养的能力将代表这位科研工作者发展的下限,而其全面人格的实现,将是决定其历史成就以及行业内的发展上限的、唯一、重要、发展度量指标。
最后,希望本质原理诞生的那天,能够早一天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