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回顾
以前上宋词单元,没有做过课件,全靠板书,今年用了课件,省力很多,拓展也变得容易了,但是也有问题,拓展太多或者字太多,学生看不过来,总感觉上课很赶,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我个人是偏爱宋词的,所以想记一记这轮上课的得失。
(1)柳永词打破了以往先介绍背景再赏析词作的做法,用“素读”方法读词品词,然后结合注释读词品词,不得不说,课本的注释太详细了,一看即懂,没有悬念。我做的就是结合语言细品细品,从语言形式到情感表达是如何实现的,这是我的思路。我跟学生说:品味课文要知人论世,但是更要有素读的习惯,不要被其他观点先入为主,而要先素读,品味涵咏之后再知人论世,否则以后高考遇到一首诗歌没有背景介绍,你怎么读的进去呢?好在柳永的两首词,比较好理解,学生入得快,课堂比较顺利。回顾课堂,我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是《雨霖铃》我还是讲多了,对虚写应该“曲问”,直接问有点像回答问题,不像诗歌赏析了。
(2)苏轼的两首词,对于背景没有太多介绍,因为去年上《赤壁赋》时已经把苏轼生平介绍过了,没有分班,学生差不多都还记得。还有一些勤奋的好孩子在五一期间把省平台的课也看了,学完了这两首词,所以上课时调动学生自己来讲,我偷了一下懒。不满意的地方:有个学生认为“大江东去”一句是夸张,我和其他学生都不太赞同,于是就一起讨论了一下,认为是雄壮恢弘的豪放之思,念天地念古人念英雄,充满哲思和人生况味,不一定非要理解为夸张。可是后来下课查阅资料,发现还真有论文把这句看做夸张的,不过该论文是“泛夸张论”,只要是有点想象力不是平常话的语言都看做“夸张”,比如“大江东去”一句,比如“八月湖水平”一句,我还是觉得难以苟同。作为论文,一切都可以囫囵进来,显得越大越广越好,但是中学生读诗要深入浅出,需要对一些概念有强烈的明晰的体验,泛泛而论反而不好。我认为“乱石穿空”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是体会夸张的最佳例句。不知道这样处理对不对,心怀忐忑。按照论文中说“所谓夸张,就是根据情感抒发、事物描写的需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背离或超越现实的描述,以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效果,使人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倒觉得我应该尊重那位同学的意见。
(3)辛弃疾两首词用了三节课,组里建议用四节课,但我还是选择了用三节课,怕上久了学生就懒得听了。备课时梳理了一下,发现辛弃疾的词学生在中学是学过四五首的,所以对于生平和风格可以由学生自己介绍。6班的wyf同学的确很给力,把辛弃疾的生平、词作风格、趣闻轶事都讲了一遍,比我准备的PPT都全,赢得了学生的掌声,我常夸他是“移动的百度百科”,果然名副其实。是一棵学文的好苗子,过目不忘是令人多么羡慕的学习能力啊,希望以后他能发挥优势,持之以恒,并能使各个学科齐头并进,开启大学的专业学习。两首词对典故的理解是重点,相比较而言,第一首词更有趣一些,第二首词就有点先入为主了。不满意的地方:在学习第二首词的时候,两个班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气氛,一个班非常热情,参与度很高,一起合作赏析典故,还积极发言,另一个班真是“千呼万唤不出声”,可怕的沉默之后就有人昏昏欲睡了,两种上课感受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刚下课的时候心里有点怨气:这个班真难教!但是坐下来又想:我是不是备课不充分,忽略学情了呢?两个班班风不同,本来就是一个活泼一个沉闷,教案的问题预设应该充分想到学生的反应,ppt那一成不变的问题适合甲班就不适合乙班,我当时应该做两个ppt!或者,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不用ppt,只是用黑板,边讲边写边记,效果可能会好一点,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不喜欢读,但是特别喜欢写,我应该发挥他们的特长。平时教学容易落入现成的窠臼,忘记因材施教,以后戒之戒之。
(4)李清照的两首词。(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