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将心注入》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自述

《将心注入》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自述

作者: 飞廉心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5:24 被阅读45次

    2019年3月30日的时候因为搬了新家,想要将这本书卖掉,又舍不得,因为他记录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难忘经历,尤记得2017年10月份的时候自己当时还一直看这本书,以为自己能够像舒尔茨一样,做一个大生意,大市场,但是事实证明,创业真的好难,没有财富积累,人脉积累,刚毕业一两年的小伙子想创业成功真的是太难了。

      星巴克不仅在整个西方世界很火,近些年在国内也是门庭若市,稍微繁华点的商圈必然有星巴克,商圈经营者宁肯收星巴克很少的租金也会邀请他们入住,基本上是行业潜规则了,而用户也非常认可星巴克的品质,尤记得第一份工作的直属leader每天上班前都要喝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并对星巴克的品质,文化赞不绝口。星巴克选的品类也是非常好的品类,首先咖啡对西方人来说是个生活必需品,是个很大的市场,高频、刚需、高溢价,而且舒尔茨开始创业时,美国是没有咖啡馆概念的,大部分都是速溶咖啡,没有商谈的氛围。那么作为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的掌门人,霍华德.舒尔茨是怎么一步步做到这一步的呢,对于后来的创业者,年轻人是否有可供参考的地方。于是,重读了这本自传,并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

                                                            美国梦的代表

    舒尔茨出生在布鲁克林的贫民区,他的经历符合我们传统喜欢独到的那种白手起家的故事,可以说是美国梦的代表。1961年舒尔茨7岁的时候,舒尔茨的父亲摔断了脚踝,从此不能工作,家里的收入断了来源,只能靠母亲的一些零散收入或者是政府发放的补助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舒尔茨回忆说自己年少的时候也曾对父亲的潦倒落魄,不负责任感到痛苦,总觉得父亲如果多去尝试的话,本来不应这么一事无成。但是等父亲1988年1月份去世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评价有失公允,父亲也曾尝试去适应体制,但是体制毁了他,由于内心自卑,他不曾有过爬出洞穴出人头地的可能。舒尔茨说自己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积蓄,没有养老金,更糟糕的是,他从未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过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而舒尔茨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舒尔茨父亲的经历以及去世对舒尔茨影响很大,所以舒尔茨后来经营星巴克的时候从不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个传统的企业,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份有爱的事业,他给了很多星巴克底层员工福利,尊严以及爱。它证明了一个以心灵为导向,以自然为灵魂的公司依然可以赚钱,而且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同时不会以员工的尊严和福利为代价。舒尔茨认为自己的创业故事不是一个商业故事,而是一个基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立起来的成功企业的团队的故事,他们的价值观和准则很少能在同时期的其他美国企业中看到。

    不过舒尔茨倒是有一个很好的母亲,舒尔茨回忆说,1950年到1960年初,美国梦充满生机,虽然他的母亲高中都没读完,但是却是个聪明,有见识,做事有条理的人,她反复激励自己的三个子女,说既然这些名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只要倾心倾力做好一件事,也一定能乘公共。她鼓励舒尔茨挑战自己,要敢于把自己放在更具有挑战性的位置上,从而学会客服困难。

    舒尔茨是个天生的运动员,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自己要想脱离父母的氛围,可能最有可能走通的捷径是体育,高中的时候加入橄榄球队,基本上其他课程都不怎么上,卡西纳高中5700名学生中,舒尔茨成为了橄榄球校队的四分卫,然后被星探发现去了北密歇根大学,并给了他一笔橄榄球奖学金,靠着这个奖学金,舒尔茨才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舒尔茨大学的时候为了应付食宿,晚上在酒吧做侍应生,也卖过血。1994年12月,《纽约时报》报道星巴克的成功,提到了舒尔茨从小在卡西纳廉租房长大的事实。舒尔茨的弟弟说,太阳照到了舒尔茨,就是这么回事。但是舒尔茨认为自己的成功既有天分和运气,但是更有努力和坚持生活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尽可能从他人那里学习,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地他除了成功之路。

    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出人头地,舒尔茨大学毕业刚刚六年的时候舒尔茨就做到了一家分公司美国总经理的职位,并且在曼哈顿买了公寓,职场取得了成功,获取了高薪,有了自己的房子。过的日子已经是超过父母想象的。但是舒尔茨总是感觉还不够,想把命运攥在自己的手里,总想着下一部分是什么,够了并不是足够。

      1987年舒尔茨成为了星巴克的ceo,在接下来的10年里,星巴克从6个店铺和不到100名员工发展成为了1300多家商店和2.5万名好员工,和可口可乐一样,成为了美国现代生活的一种典范,美利坚的一个符号象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在美国,很多人已经把星巴克当做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聚会的首选之地。

            重新发现咖啡(1987年之前)

    《小王子》里说,唯有用你的心灵才能真正看得清楚,眼睛看不见的才是对你最重要的。星巴克是一个父母结合剩下来的孩子,在舒尔茨加入之前的1971年,星巴克公司就应经成立了,这个公司制作着世界顶级水平的咖啡,所谓的母亲则是舒尔茨带给公司的价值观和见识,竞争,人人都能赢,创新观念,优雅。正如《教父》里的一句话,那些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舒尔茨本人发现星巴克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他在一家德国驻美国分公司任总经理的时候发现西雅图一家咖啡零售店购买了大批咖啡研磨机,数量超过了梅西公司,为什么其他地方煮咖啡都用的是电热滤煮机或者是滴滤机,但西雅图用的却不一样。因为这个好奇心,因为认识到了潜在的价值,舒尔茨胡咱们去了趟西雅图,拜访了当时只有几家店的星巴克。舒尔茨和对方的销售经理聊了很久,然后体验了星巴克的现磨咖啡,了解了不同烘焙工艺,了解了世界各地咖啡豆的区别,销售经理也给他介绍了星巴克的老板,他再工厂里问到了最黑最好的咖啡。

《教父》

    舒尔茨了解了星巴克的机制,出色的品质,然后认识到自己挖了一个大宝藏,但是初始的几个合伙人都没有把星巴克做大做强的规划,开星巴克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喝咖啡,喜欢喝茶,想要西雅图最好的咖啡。

      如果说你从未有过机会,那可能是你从未抓住过机会,舒尔茨1982年春天和星巴克的几位合伙人,股东一起见面详细沟通的时候,本来信心满满,以为自己会被雇佣,可是第二天接到的电话确实拒绝,但是舒尔茨不甘心,接着争取,表明自己的优势,于是第二天又得到了那个机会。

      舒尔茨的巨大创新和发现:通过意大利之旅,舒尔茨意识到了什么是咖啡馆的浪漫和本质,他加入之前的星巴克卖的是咖啡豆,只是商品,但是在意大利咖啡的真正精神是人际关系,是一种体验,意大利的咖啡馆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浪漫情怀和社区情节,而早期的星巴克只有的是优质的咖啡。

                                                                幸运只在规划之后现身

      星巴克早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早期合伙人杰瑞收购了旧金山的皮特的咖啡与茶,导致员工福利减少,负债经营,于是工会有了很大意见,杰瑞深受打击,他一手创办的公司员工却不在信任他,随后几个月,杰瑞头发灰白了许多。舒尔茨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两个很重要的东西,一个是没有什么贵重的商品能够比得上公司雇员间的信任和信心,一旦觉得公司管理层赏罚机制不公正,机会疏离感,一旦不信任管理层,公司前途就岌岌可危;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舒尔茨认识到举债创办公司并不是最佳的方式,而出售股票的方式则是一定程度上可行的。

    舒尔茨靠着一家新店证明了自己。星巴克第6家店开张的时候,杰瑞同意舒尔茨把这家店做成了意大利那种浓缩咖啡吧的形式,位于闹市区的门店,西雅图商业区核心地带。新店开业第一天,就大受欢迎,舒尔茨认为拿铁是在开业那天早晨才被介绍到美国来的。到打烊的时候,一天有400名顾客走进了现制咖啡的哪个试验区,远高于星巴克最好的零售店250名的平均数。更重要的是,舒尔茨认为在那个狭小的试验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温暖。但是在舒尔茨想接着继续扩大这种经营模式的时候遇到了杰瑞的阻拦,两个人从根本上就是有很大分歧的, 杰瑞认为核心是卖给用户咖啡豆,教会他们什么是优质的咖啡,但是舒尔茨的想法是让大家享受咖啡,每个人都不用自己做咖啡,两种思路导致差异很大。最后舒尔茨出来单干了,自己筹集了资金,开了一家成杯供应咖啡的店铺,取名天天咖啡馆。

    舒尔茨在职业生涯中还是很成功的,至少在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他的老上司杰瑞,以星巴克的名义投资了他15万美元,那可是1980年代的15万美元啊。舒尔茨的第二个投资人是一个内科医生,这个医生对于舒尔茨很认可,对舒尔茨的妻子说,如果舒尔茨开一家公司,准能成功,也就是常说的投人。罗恩不根据财务计划来投资,而是看中诚实、真诚和激情,他只投资自己信得过的人,最后罗恩确实也获得了很大的收益,10万美元的投入最后变成了1000多万美元。罗恩的意见是:我看到获得成功的人大凡都有着对事业不可思议的动力,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去博。在这个世界上,一般来说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大博一番了。筹集资金的那几年里,舒尔茨见过了242个人,但是217个人对舒尔茨说no。舒尔茨最后拿到了165万美元的投资,大概30个投资人,所有的投资人都说,他们投资的是舒尔茨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创意。他们信我所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其他任何人身上见过这样的自信。

                                                          重塑咖啡经验(1987-1992)

      1987年的8月8日,新的星巴克诞生了,刚刚30出头的舒尔茨和合伙人筹集了400万美元购买了老的星巴克,星巴克和天天咖啡馆合并了,合并背后人心比较动荡。这个时候舒尔茨决定,要建立衣服挂以人为本的公司:看中自己的员工,由此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与共同努力创造长期收益的团队共享成果。我想吸引和雇佣的是那些围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工作的人,他们不作窝里斗,却喜欢挑战人家以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我想要创造一种企业文化,即个人在其中不仅能得到满足,而且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羡慕。

      早期的杰瑞和皮特之所以认为星巴克不能做成一家全国连锁的大公司,是考虑到咖啡豆风味的特殊性,理论上来说开发烘焙豆的工厂和咖啡店的位置不能太远,太远啦额就没法保留咖啡豆的风味,但是最后1989年舒尔茨他们利用旧的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把烘焙好的咖啡豆装进真空包装里,用一次性阀门让二氧化碳溢出来。这样刚烘出的咖啡豆可以运往各地,所有咖啡必须七天内销出,逾期便捐给慈善机构。通过这种风味锁定袋才使得烘焙工厂几千里外的地方也能享受到最佳的风味,而不必每个城市都建一个烘焙工厂,增加成本。

        舒尔茨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和童年的好友一起聊了好几个小时,好友说,如果你老爸是个成功的人,也许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动力了。他说的是对的,驱使舒尔前进的部分原因是害怕失败,因为他太知道面对自我失败时的滋味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

      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中说到,有远见的企业创办者,首先是集中心思打造钟表----构建一个组织----而不是报告时辰,借此拿出有前途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炮走红。舒尔茨在公司700多名员工的时候推动了全员持股计划,只要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员工,人人都有股票,并且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做,豆股票计划。

      舒尔茨在1988年开到20家店铺的时候,亏损超过预期的4倍,他需要向董事会解释这件事。最后舒尔茨对董事会说:我们在做到三件事之前还会亏损,一是必须超前组件一支适应企业扩张需要的管理团队,二是建立一套世界水平的烘焙设备,三是我们的电脑信息系统必须足以支持成千上万家门店的发展需要,事实证明这是高瞻远瞩的,投资必须走在成长曲线的前面,超前的投资和准备,为企业挂上高速发展的档位做好了准备。

      越发展到后期,舒尔茨越结识了很多有智慧的成功人士,他的认知是,像这些智者,他在童年和青年时代都从未遇到过(因为出身寒微)。但是,他们不来找你,你可以去找他们,和一个真正的智者在一起,你别怕暴露自己的脆弱,也别怕承认自己未曾察觉的无知。当你坦率承认自己的弱点并请求指导时,你就明白他人能够给予你的帮助有多大了。

                                                              找最优秀的人合作

        别让比你聪明的人吓到。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些对优秀人才有着良好直觉的人,一方面善于调动能人去防守做事,一方面则克制自己不去对他们的行动横加干涉。天天起步之初,舒尔茨就找到了优秀的合伙人戴夫。舒尔茨早期对于引进优秀的人也是有很大的犹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提醒自己:这些人支出的问题我竟然毫无察觉,他们来管理星巴克,可比我单打独斗强太多了。舒尔茨说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不怕接受任何初来乍到的人就处理企业各种问题提出意见,不怕比他更有天赋更有资历的人跟他说三道四。他在任何场合都不怕明确无误的告诉对方:我聘用你们是因为你们比我聪明,现在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将心注入》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自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kn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