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五点多钟,我突然接到上高中的女儿的电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女儿一直走读,本来再过几个小时就该回家了,有什么急不可待的事还电话给我?经过询问,原来是和同学闹点矛盾,她觉得自己有理,却被同学吼了两句,心里就受不住了,难过一下午了,一边说还一边哽咽着。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给她做了几句心理疏导,一会儿就破涕为笑了。我在想现在的孩子挫折商怎么这么低?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挫折商?挫折商是英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来的,是指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一个人越能承受挫折,他的挫折商越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挫折商,有勇气和能力面对困难。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由于孩子都少,还有很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经不起挫折是现代孩子的一个通病。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挫折商呢?
首先,家长不要要挟孩子。
比如,孩子不写完作业就不许看动画片,不考一百分就不带你去玩,或者只要你写作业,要什么条件都答应等等。这样用孩子不喜欢的事情交换喜欢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原始的学习驱动力。既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还带给孩子要挟感,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潜意识里和父母对着干。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会有出息,你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等,经常给孩子灌输这类思想,实际是在给孩子传导一种挫败感。这种非此即彼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诚惶诚恐。所以家长不要把一些小问题扩大化,看的非常严重。家长的干预程度和孩子的问题程度严重不匹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盯的死死的,稍有点越界,就小题大做。作为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独立的个体,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即可,不要过分管制,扼杀孩子的自我发挥自我成长的能力。
第二,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溺爱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通病。比如,给一岁的孩子穿鞋就是真爱,而给一个四岁的孩子穿鞋就成溺爱了;再比如,只让孩子负责写作业,其他事一律不用管等等。前段时间去一个亲戚家吃喜酒,看到的一幕让我大跌眼镜。中午吃饭时,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在凳子上直直的坐着,两手下垂,他妈妈在旁边耐心的给他夹菜,喂他馒头吃。有人劝她让孩子自己吃,她说习惯了,孩子即使饿肚子也不自己吃。很难想象这种孩子长大了能独挡一面或是照顾他人!有些家长偏偏喜欢大包大揽,以为这样无节制的付出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其实是无情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除去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告诉他是家庭成员一份子,要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记得女儿八九岁时,我就让她洗碗,拖地(效果肯定不好,哪怕过后我再重新做一遍),今年15岁,简单的饭菜也会做,所以现在做这些家务都不在话下。家长切忌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孩子需要独立养成一些生命体验,在磕磕绊绊中培养高挫折商。家长往往以为为孩子做些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其实有时候不做什么才是真的爱。如果孩子当惯了温室里的花朵,在受到外界风雨时,自然会很容易受伤。
第三,溺爱不好,过分管制也不好。家长过分管制孩子,孩子和家长双方势力悬殊,所以孩子会表面表现的很乖巧,以此来讨好父母,却遏制了自己的天性,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心理会发生变化。虽不能溺爱,但需要家长的关爱,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等他长大为人父母后,常常会溺爱孩子,把他童年缺失的爱加倍的还给孩子,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是得不偿失的。
第四,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决定者。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父母热衷于给孩子作决定,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让孩子在他们铺好的的道路上前行,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权利。现在高考后孩子填报志愿时,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今年高考后,姐姐打来电话询问我现在什么专业是热门,想让外甥报那个专业,之前她已经给孩子咨询了好几个人了。我给她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去选他喜欢的专业,家长不要给他设定范围,这样会阻碍孩子的自由,限制他的特长发挥。孩子不是一张任由父母涂鸦的白纸,也不是一棵任由父母装扮的圣诞树。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成为我们常说的巨婴。最终遇到挫折不会自己想办法处理,而是一味求助于他人。
总而言之,家长要从正确的出发点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爱。教育孩子,没有标准的规则,不是教条主义,关键要掌握好一个度,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现实往往比书中的情行要复杂的多,这就需要各位家长随机应变,同时多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陪着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打造一片自由的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