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冈仁波齐》,此行,很西藏。

《冈仁波齐》,此行,很西藏。

作者: 一段小文 | 来源:发表于2017-07-05 08:55 被阅读18次

    整部影片,没有太多的对白,发声最多的是念经部分。少了对白,放空了耳朵,故事更加安静而真实,而虔诚和信仰,本来就无需多言,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音希声。

    影片的英文名为《paths of the soul》--“那些灵魂之路”,演员都是真实村民、真实名字、本色出演,配上朴树唱的片尾曲《No Fear in My Heart》--“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和朴素,以至于看第二遍时,依然热泪盈眶。

    影片中,当村民们得知尼玛扎堆决定在神山冈仁波齐本命年,带上他叔叔杨培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时,陆陆续续有人加入了进来,包括身残志坚的少年,以酒买醉的屠夫,身怀六甲的孕妇等等,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单纯可爱的小女孩-----扎扎。过完年,他们一行十一人,还有一辆拖拉,就开始了耗时一年的两千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在村民的目送下,大家七步一磕头,一直排开,沿着G318缓缓前进,无需岔路,路的尽头便是终点。累了就地坐下或躺着歇息片刻,也会不时地在路边拾起石块堆起玛尼堆祈福。当G318上的公里标识3436,3570,3773,4505出现,对于两个月前刚刚完成川藏骑行完的我来说,满满的都是回忆,后来的东达山、七十二拐、波密等景象更是让我激动不已。

    扎扎小朋友磕头久了,有些头疼,其他大人说疼的话可以不磕头了,妈妈让她继续磕,说:磕头好,磕头长见识。扎扎点点头:“我明天继续磕。”此时影院有观众质疑,磕头能长什么见识。我心里默默回答:磕头是不惧怕冰冷雪水,不惧怕高山落石,挑战泥泞道路,是不敷衍自己和朝圣所需的虔诚,这都是“大见识”啊。磕头是心无杂念地念经祈祷,这种虔诚和无欲,正是都市人最缺失 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得太多。

    扎扎人小走得慢,一次从最后赶上前面躺着休息的大人,“加油”,这一声鼓励,让人记忆犹新。我的印象里自己骑行到通麦时,也有这么一个小女孩让人印象深刻,那是从四川阿坝出发徒步朝圣的一家三口,我看见小女孩的走路姿势有些异样,问了问旅店老板,他说“这么小的年纪,走这么长的路,腿不变形才怪”。

    每天夜幕降临,大家准备好明日行程,开始聊聊天,再晚些时候,阿爸会说“我们开始念经吧”,标志着一天的结束,然后大家安详入睡。一夜,孕妇临产,孕妇在左贡生下来小男孩丁孜,但她很快就回到队伍,随大家一起继续朝圣,等丁孜再大一些时,妈妈就能背着他磕头了。

    我一直以为磕长头都是我所见的三步一磕,刚开始发现村里的朝圣者都是七八步一磕头,后来路上遇到的其他朝圣者又是三步一磕头,有些纳闷时,影片中的路上一位藏族老人家说到:走多少步一磕头,要看念的什么经的,许的什么愿,最重要是虔诚的心。并且,每一步,都不能错过,影片中有个场景,车坏了众人推着车前行一段,然后又回到原点继续磕头前行,即使是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也是如此,对于朝圣者来说,每一步,都是路,就像李宗盛说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到达冈仁波齐山脚时,苍茫天地间,一片白,“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一心朝拜,远远的只能看见几个小黑影在站立和匍匐间缓缓移动,近了也只能听见作揖时木板撞击时轻轻的呛呛声。即使后来杨培在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安然去世,大家也是安静地为其送行,没有一声哭泣。

    此行,就这样安静地结束了。这一群人的朝圣,十一人去,十一人回,安静地面对生与死,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不得不说,这种静,很西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冈仁波齐》,此行,很西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mf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