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34776/6ea2b7f4949124d5.jpg)
放眼望去,发展成熟的行业,均离不开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参与,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这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出现的分工细化、专业化的结果,正是有了他们的群策群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长远、整体的视角,避免了企业长期陷于无效竞争、低层次竞争的局面。
但长期以来,咨询公司的大客户、老客户以国有单位、外资企业、民营大企业为主,而最为广阔的中心企业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化角落。一方面,咨询公司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咨询费,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用营销学的话语来说,中小企业或许本就不是咨询公司的目标客户,这是价格门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市场化运营的个体,有着和大企业一样的面对未知的困惑和难题,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比大企业更甚,因为中小企业的平台、环境、眼界、资源稀缺等决定了他们所面对的运营难题,至少从数量上来说,并不比大企业少,或许只是困惑的级别有所差异而已。
具体到中小企业的咨询需求,大到产品线方向选择、经营战略、竞争策略,小到营销推广办法、客户开发渠道、促销计划等,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每个中小企业,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的这些经营难题,有的老板会通过寻求兼职咨询师的帮助,有的会通过亲戚朋友的献计献策,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渠道自然比过去多了一些,比如类似猪八戒网的一些威客网站、还有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付费行业,比如分答、在行等,但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咨询需求的还是凤毛麟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34776/0cda1a84070cddf4.jpg)
客观来看,中小企业常常制定好的各种方案,受资源稀缺(人脉、渠道、资金、知名度、市场影响力等)的制约,还未执行,就已经在眼界、格局上输给大企业了,这就是平台或“朋友圈”的力量。比如有些前瞻性的风口项目,大企业可以一掷千金,花上几百万、几千万来运作,而中小企业只能小打小闹地、区域性地搞一搞,还没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企业一把火就把市场点燃了,中小企业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大企业并购。这或许就是资本的力量,它不用跟你比产品、比运营,就可以将你轻松收入囊中。
因此,或许就是这种马太效应所致,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中小企业越是没有咨询公司的智力支持,越会在格局、眼界、平台等方面落后于大企业,强者恒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那些能够从小企业一步步、甚至迅速成长为大企业的,虽说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但一定是某个点上狠狠地甩开同行,脱离原本的“中枢震荡”,从此迈上竞争的另一个高度。
有人说,正因为中小企业需求的差异化太大,所以咨询公司没法做,咨询作为一个行业,也有自己标准化的一些产品线,主要满足一些共性、大众化的需求,比如管理咨询、营销咨询、财务咨询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因为市场规模受限,咨询公司并未涉及太多,所以中小企业的咨询需求,注定是咨询公司没法做,也不愿意做的(比如可支付价格有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34776/8fba7f7c4777e5b5.jpg)
然而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但从目前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更多的仍集中在TO C,而非TO B, 就拿知识付费几大运营商来看,得到、喜马拉雅、在行、知乎均是针对个人的知识/经验分享平台。为何知识付费就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真是耐人寻味,按照经济学常识,有需求就有市场,难不成中小企业的这种需求本身就是一个伪需求?
从供给面来看,全国的各类咨询师数不胜数,除了专职的以外,很多也都是兼职的,还有从知识与经验的分享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积累,如果彼此能分享,互通有无,不论是对于个人、企业还是社会,那将是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另外一种终极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某些规模较小的行业来说,从业人员在某个区域或许不多,但从全国乃至全球看,绝对数量还是较为可观的,因此从供给面看,完全有这个可能。
有人曾经设想过未来的一个场景,每个人最终都是自由职业者,企业里没有固定专职人员,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全部从这个自由职业者市场中得到满足,全社会的资源达到了真正的最优化配置,人人实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企业也实现了利润化最大化。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国”,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梦想成真,心想事成。
小职场,大社会,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红与黑(zhichanghongyuhei)
网友评论